返回第249章 出事了!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他在接下来,被瓦剌人带著来到大同,以及其余到了大明的其余关隘那里,表明皇帝的身份去叫大明守將开门。

想要引瓦拉人入关。”

什么?!

马皇后哪怕心里面已经做了很坏的打算了,可此时听到朱元璋说出这话,还是陡然间变了面色。

竟会如此?!

这个狗东西,竟然会如此做?

他可是皇帝啊!

大明的皇帝!

带著那么多兵马,將大明给坑害成了那个样子,害死了那么多的人也就不说了。

不敢自杀,甘愿被敌军俘虏也不说了,居然还能干出这种事情来!

去为敌人叫门!

这……这……他怎么能干出来这等事情来?

为敌人去叫国门啊!

这太屈辱了,也太过於无耻了!

简直比宋朝的赵佶,父子等人,干的事还要噁心!

还要更加的让人看不起,更加的恶劣!

这是一国之君,应该做的事儿?!

自己大明,怎么会出现这样的货色?

怪不得重八的提起这傢伙时,一副咬牙切齿,恨不得將其给撕碎的样子。

原来,竟然干出了这等无耻之极的事情!

简直是丟人丟到家了?

看了朱祁镇所做出来的这一系列破事,再想想朱允炆,马皇后忽然之间就觉得,朱允文好像也没有那样的让人厌恶了。

“重八,有没有开门他们?”

马皇后显得紧张的询问。

“没有。”

如此就好!

马皇后鬆了一口气。

“我朱家,怎么会有这样的不孝子孙!”

看著自己家妹子气成这个样子,朱元璋伸手在在马皇后背上轻抚,安慰道:“妹子,消消气,不用为这样的狗东西动怒。

为这样的畜生动怒,气坏了身子不值得。”

“重八,我大明的京师有没有破?有没有守住?

这……不会变成宋朝了吧?”

马皇后满是紧张的询问。

说罢之后,忽然间意识到这种事情没有发生。

因为之前重八与自己说明末之时,李自成还是攻破了北平城,崇禎也是在歪脖子树上上吊。

留下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样的话。

鬆了一口气的同时,也万分好奇,在这种情况下,大明是如何挺住的。

“没有,妹子,我大明打贏了这次的北平保卫战。

朱祁镇干出来的这一系列辱没祖宗的事儿,传回京师之后,京师为之巨震!

无数人直接就慌了神。”

这事儿,朱元璋不说马皇后都能猜出来。

想想看,皇帝御驾亲征,带走了眾多精锐。

结果,那么多精锐直接就没了,皇帝都被人生擒了。

那么多的武將,那么多的大臣也被打没了。

这种噩耗,无异于晴天霹雳。

她现在就好奇,在这等艰难的情况之下,大明到底是如何挺住的。

“当时,就有人提议说要捨弃京师,进行南迁。

在这种情况下,于谦这个兵部侍郎站了出来,在朝堂上怒斥。

直接说,敢言南迁者皆可斩!”

马皇后闻言,顿时眼前一亮。

国有柱石!值此危难之时,才能显示出英雄本色来!

“于谦的提议,得到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內阁学士陈循支持。

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惶惶。

朝廷上下都没有信心。

于谦请郕王,也就是朱祁鈺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立即奔赴顺天府。

依次经营筹划部署,人心遂稍稍安定。

隨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

后面又和人一起,请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鈺登基为帝。

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一来解决大明国內群龙无首,人心不稳的局面。

二来,也是用这一招,直接化解了瓦剌那边以皇帝为筹码,来威胁我大明的险恶用心思。

可谓一举数得

十月,敕令于谦提督各营军马。

而也先挟持著成为太上皇的朱祁镇,攻破紫荆关,进窥京师。

石亨建议收兵固守,使敌兵劳累衰竭。

于谦不同意,说:为什么向敌人示弱,使敌人更加轻视我?

马上分別调遣诸將,带领二十二万兵士,在九门外摆开阵势。

而于谦自己和石亨率领副总兵范广、武兴在德胜门外列阵,抵挡也先。

把兵部的事交给了侍郎吴寧,把各城门全部关闭,自己亲自督战。

下令,临阵时,將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將领。

军士不顾將领先退却的,后队斩前队!

也先以为部队深入,可以轻易攻下京城。

来到这里,见到我大明官军严阵以待,有些丧气。

叛变了的宦官喜寧教唆也先。邀我大明大臣迎接上皇,索取黄金和丝织品以万万计。

又邀于谦及王直、胡濙等出城谈判。

朱祁鈺不准许。

也先大怒,令人攻打北平城。

但是被大明將士,英勇的挡了下来。

並打杀不少瓦剌人。

相持五天,也先见短时间拿不下北平城,又闻听各路勤王军即將赶到,下令撤退。

于谦调派兵將进行攻击追,一直打到居庸关方才回还。

这场危机,就此彻底解决。”

说起这些,朱元璋的情绪,也不由得为之高昂起来。

于谦于少保,真行!

后世西湖进行整理,迁墓时,

只有极少数人的墓留了下来,其中就有于谦。

赖有岳於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这就是对于谦最好的一个评价。

朱元璋知道,到了后世之时,也同样有不少的声音,去各种的批判于谦。

比如说文官掌军,自于谦而始,说于谦趁机阴谋夺权,等等。

对此,朱元璋只能说这些人都是在那里倒果为因,纯粹站著说话不腰疼。

若无于谦,那种情况下,京师都要丟了,大明就要南渡了。

国都將不国了,还有心思考虑这些?

正是因为打贏了这场保卫战,大明才有资格,有命,继续后面的那些事。

二者孰轻孰重,谁为因,谁为果,这上面还要拎轻的。

这就好比说,有人快死之时,说要是当初他父母没把他生下来就好了,这样他就不会死了一样。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