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请叫我校长!
老太爷,有宋公明之风!
这场雨下得很及时。
特赏双眼翎,意味什么?
不是意味赵大人头上的野鸡毛从一根变成两根,都是大人装什么鸡毛嘛,而是意味赵大人完全获得朝廷和皇上高度的肯定!
两江总督他也没两根鸡毛啊!
对此,赵安很感激,还真就父子同心,要不然老太爷怎么知道野儿子这会需要来自父爱的最大支持。
千言万语不如一根鸡毛。
“陈老之忧,亦是诸位之忧,也在情理之中!然,圣旨在此,皇恩浩荡!”
装上鸡毛的赵安高高举起圣旨,让那明黄之色照耀整个二堂,“皇上赏我这双眼翎,赏的不是我赵有禄个人,赏的是我在安徽办的差事,赏的是我鼓励工商、造福地方的方略,赏的是我对诸位的推心置腹,赏的是我这颗赤子之心!”
说话间,赵安环视四周,目光灼灼,“今日本官所言兴工商非是一时兴起,更非权宜之计,而是上承皇恩,下应民心,中兴本省必由之路!
即便日后朝廷委派巡抚,我赵有禄亦会以这项上人头和这双眼翎担保必将今日所言执行到底!
今日之事,我也会详细禀明皇上,陈清此事关乎安徽民生经济之利害.我相信,只要我等做出实绩,让安徽百姓得实惠,让朝廷府库得充盈,此等利国利民良策,绝无中途废止之理!”
“大人之言,铿锵有力,如拨云见日!”
陈老爷子脸上的皱纹如同菊舒展,胡须微颤,深深一揖到底:“小老儿先前愚钝方有此一问,然这会心中大石彻底落地,我陈家布行愿唯大人马首是瞻,参评驰名商标,入驻工商产业园,倾尽家财亦要追随大人将这兴商事业做成!”
“吾等亦愿追随大人!”
“愿为大人效犬马之劳!”
有了德高望重的陈老爷子带头,又有圣旨翎的绝对权威背书,堂下商人最后一丝疑虑彻底烟消云散,纷纷起身表态,声浪可谓一浪高过一浪。
赵安看在眼里甚是满意,这些人虽然只是安庆一地的富商工坊主,但他们的经济实力却占了安徽半壁江山。
因为,安徽的精华在皖南,即皖南重商,皖北重农。
无法大力发展农业,只能大力发展商业,以商带农,形成产群效应,方能于短期内快速提升百姓生活水平,打造出紧紧围绕在他赵大人四周的安徽商业集团。再与江浙“财阀”一合流,不敢说马踏紫禁城,搞个东南互保绰绰有余。
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
今日这藩司二堂,便是日后各省通电独立的夯土。
“驰名商标评选与工商产业园筹备事宜即日启动,由藩司衙门宋经历总揽,诸位可推举代表共同商议细则!此外.”
赵安话锋一转,声音陡然提升,“本官深知以往商事之困,不仅困在思路,更困在环境。诸多利好之策往往到了府县一级,便卡在了胥吏衙役之手,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吃拿卡要,推诿塞责,甚至欺行霸市,巧立名目盘剥商民者,绝非个案!
此等蠹虫,乃本省工商发展之大敌,亦是本官之大敌,不除不足以平民愤,不除不足以畅流通,不除不足以兴工商!”
三个“不除”,令得在场商人感同身受纷纷点头,做买卖的哪怕是豪商也怕那胥吏,因为这帮人成事不足,坏事却绰绰有余。
新任藩台大人有此清醒认识,无疑是商人之福,百姓之福。
赵安将众人反应一一收在眼底,之后斩钉截铁宣布:“故,本官决定于布政使司衙门之下,特设安徽全省商务督办署,此署独立于原有六房体系,由本官直接统领!”
“商务督办署”五个字一出,满堂皆惊,因为这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机构。
其实按赵安的想法这机构就是由一省之长亲自领导的某某小组,不光光是抓权,更是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
老宋适时上前一步,展开一份文书,详细解释道:“诸位,督办署暂设督办、稽查二处。督办处负责统筹全省工商发展事宜,解释新政,协助解决诸位经营中遇到的普遍性难题;而稽查处,则为重中之重!”
说到这,老宋也学赵安的样子加重语气,“稽查处将广设申诉信箱于各府县码头市集,并派专员定期巡查暗访。凡有商民遭遇地方官府胥吏无故刁难、拖延办事、敲诈勒索、索要贿赂、违规收费等事,皆可匿名或实名向督办署投书申诉!
赵安接过话头,不无严厉道:“一经查实,无论涉及何人,官至几品,吏至几等,定严惩不贷!轻则革职杖责,追索赃款;重则流放抄家,以儆效尤!且,查实之后,将对申诉者给予奖励,并为严格保密!”
言罢,大手一挥,“本官以顶戴性命担保以上所言句句为实!”
老宋最后总结道:“总之一句话,赵大人亲设的督办署就是一把悬在那些贪腐胥吏头上的利剑,是专为保护诸位正当经营、畅通政令而设的,今后诸位在安徽经商遇到不公无需再忍气吞声,找督办署即可。”
赵安点了点头:“闺女出嫁被婆家欺负了有娘家出头,本官就是诸位的娘家人,不管谁被欺负了,本官都替他出头!”
稍顿,轻声一笑,“不过诸位若是不在理可千万别找本官,省得别人说本官是个贪官糊涂官,好比闺女嫁过去不孝顺公婆,天天欺负小姑子还不让丈夫碰,那这娘家可不好意思出头。”
堂下顿时哄笑起来。
笑声中,赵安的形象不断拔高。
“青天,赵青天啊!”
一位做茶叶买卖的商人激动得老泪纵横,“若是早二十年有这督办署,有赵大人这青天在,我何至于被那帮税吏盘剥得几乎家破人亡!”
“有了这督办署,有赵大人替咱们撑腰出头,大伙心里就有底了,就敢放心大胆地投银子做生意了!”
一位年轻的工坊主兴奋地挥舞着拳头,下定决定要响应赵大人号召,把自家的织机从五十张提高到一百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