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6章 唇印未干,巨资已动!  文娱大佬竟是金融巨鳄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近三十名年轻员工正在忙碌,各种线缆在地面和桌角间穿梭,稍显凌乱拥挤。

张朝阳有些不好意思的介绍:“顾总,您看到了,公司发展比我们想的快,人手一多,这三百平米就显得有点挤。”

他指着靠墙堆放的一些设备和密集的工位,“我盘算着把旁边那间也租下来,扩大到五百平米左右……”

“张总,五百平米?会不会太保守了?别到时隔不了半年,又来说地方不够。

格局不妨放大一点,先按六百平米来规划租用。争取到明年年底,把这六百平米都给我摆满人了。

后年,我希望你们至少能占到半层。以后发展的好,把这一整层2000多平米、甚至下面一层都给你用。”

张朝阳听完这话,激动地竖起大拇指:“顾总!您这格局……太大气了!”

说完,他嘿嘿地笑,搓着手又支吾的说道,“那……顾总,这租金……您看是不是给我们多优惠一点?”

顾俊辉看他这模样,哪像麻省理工博士毕业的海归,实则一个精明生意人样。

“租金不是问题,你们只管把公司做起来就好。”

张朝阳听了很是感慨,眼前这个人早已不是跟自己一样的租户,而是这栋大厦的主人……

几人走进会议室。

墙上挂着白板,上面写满了各种代码逻辑和产品思路。

落座后,张朝阳便开始详细介绍爱特信目前的进展:模仿雅虎的导航网站,访问量稳步提升,盈利模式依然模糊。

团队扩充后技术力量有所增强,但资金消耗速度也更快。

对于明年国内互联网热潮的到来充满期待,也深感竞争压力。

详细讲解了对未来一年的产品规划、技术架构和市场推广思路。

顾俊辉静静地听着,中途并未插话。

待张朝阳讲完,他才说道:“方向没错,互联网的未来是光明的,尤其是在中国。

你刚才说的产品和技术规划,思路不错。

不过,要发展壮大,必须抓住几个核心,三个方向可以立刻着手。

第一,发力邮箱系统,这是吸引用户、增加粘性的基石。

第二,做大门户新闻内容,尤其是娱乐资讯,辉远传媒的海量资源可以为你们所用,这是其它公司没有的优势。

第三,优化搜索和导航功能,要让它更快更准,这是流量的入口。”

听着顾俊辉清晰地点出这三个关键方向,张朝阳心中满是钦佩。

顾俊辉说完,目光扫过白板上的“爱特信”logo,眉头微皱了下。

一直关注着老板的田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细微表情。

默念了一下“爱-特-信”,感觉这个名字读起来确实有些拗口,和老板刚才勾勒的宏大蓝图有些格格不入。

“‘爱特信’这个名字……读起来有点拗口哦。”

田甜这话说到了张朝阳的心里,立刻接过话头,“田秘书说的对!不瞒你们,我一直想换个响亮、更有互联网感觉的名字,可就是没特别合适的。”

田甜朝顾俊辉妩媚地眨了下眼。

顾俊辉看着田甜那狡黠的小动作,不由哈哈一笑。

也不再卖关子,“既然要换个新名字,那就必须贴合我们刚才说的搜索、导航的核心,叫‘搜狐’(sohoo)怎么样?

狐狸,聪明、敏捷,是给用户在信息海洋里指路的完美象征。

‘搜狐’,既有‘搜索’之意,英文sohoo听起来也简洁有力,带点探索和思考感。”

“搜狐……sohoo……”张朝阳低声了两遍,猛地一拍大腿:“好!这个名字太好了!

又形象又有趣,比‘爱特信’强太多了!”

顾俊辉笑道:“就是个提议,你们觉得好就行。”

这个小插曲让会议室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张朝阳见状,便趁热打铁,“顾总,公司的情况您也了解。现在发展很快,账上资金所剩不多,靠自身造血肯定是不现实的。”

“互联网初创企业都是这样,前期追求规模和速度,很难自身造血。

我9月份的时候跟你提过,说融资的事放到明年再谈。

不过现在也到年底了,是时候谈下一轮的融资。

说说,你们对公司的估值?

另外,这一轮打算融多少?”

“感谢顾总的理解和支持!基于用户数据的快速增长,我们经过仔细评估,认为公司目前估值为八百万美元是一个合理的水平。

希望在此基础上,融资五百万美元。”

“八百万估值,五百万融资?张总,如果我们按现有股份——我38.75%,你的两位导师38.75%,你22.5%。

大家等比例掏这500万美元,那估值定八百万、一千万都无所谓!

可要是不能等比例出资,那高估值就失去了公平基础。

基于目前的市场和用户规模,合理的估值应该在五百万美元左右。”

这话像一记重锤,敲在张朝阳心上。

如果是等比例融资500万美元,那22.5%股份,就得跟投112.5万美元。

他哪有这么多钱!

“顾总,五百万估值是不是太低了,我们用户增长很快,明年的前景……”

顾俊辉打断了他,“折中一下,估值就定为六百万美元。”

张朝阳心想,按六百万估值融资五百万,自己的股份稀释会比预期多,这难以接受。

顾俊辉似没看到他的难色,继续说道:“五百万美元,按照爱特信的发展和烧钱速度,要支撑到98年底,恐怕也未必够。

我看,既然要融资,干脆一步到位,融资额就定六百万美元吧。”

融资额增加,但估值没变,这意味着要出让的股份更多了!张朝阳的心更凉了。

顾俊辉抛出:“这六百万美元的新资金,你们是否跟投?

如果按比例跟投,你和两位教授需要拿出相应的现金。”

这时,张朝阳脸上露出苦涩:“教授们远在美国,当初投资更多是学术支持。现在公司远未盈利,离上市还遥遥无期,让他们继续投入大量现金,恐怕很难。

至于我个人……也拿不出跟投的钱。”

顾俊辉看着张朝阳,说道:“公司投前估值就按六百万美元,融资六百万美元。

这六百万美元的新资金里,你个人需要跟投135万美元,才能保住你那22.5%的股份不被稀释。

这笔钱你拿不出,没关系,我先借给你。”

张朝阳听得十分惊讶,整个人都愣住了。

顾俊辉觉得管理层在前期不能稀释太多,毕竟上市前还要融资。若是管理层失去积极性,管理不善或者另起炉灶,那就得不偿失了。

张朝阳过神来,刚准备要说话,顾俊辉先说道:“张总,你先听我说完。

两位教授如果不跟投,他们的股份会从38.75%被动稀释到19.375%。

这样下来,融资后,你和教授团队的股份加起来就是 22.5%+ 19.375%= 41.875%。”

张朝阳从惊讶中快速消化这个方案,越想越觉得巧妙。

“顾总,您这个估值和方案非常公道!两位教授当初支持我,总共投入了大约二十多万美元。

按您给的估值,价值是232.5万美元,这已经翻了超过十倍!”

他越说越有信心,“我相信,只要我们按您的规划发展下去,快的话两年内就能冲击上市。

……我这边说服两位教授最多只需两天时间。”

顾俊辉笑道:“好事多磨,不着急。确定之后,你和田甜对接就行。”

心想:搜狐这只未来的门户巨兽,算是被纳入掌中了。

至于这六百万美元的现金支出,对他而言无足轻重。

其更看重的,是借此机会树立一个「慷慨、支持创业者、眼光长远」的早期投资人的名声。

有了这个名声,未来新浪、网易、阿里巴巴、腾讯、百度……

这些即将崛起的巨头在寻求融资时,第一个想到就会是辉远投资!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