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2章 实在是难啊  亮剑金陵十三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现实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距离他接管太原还不到半个月,日本人就如同疯了一般,从华北各地硬是抽调了第三、第四、第二十七,足足三个精锐师团,共计七八万人的兵力,黑云压城般地扑了过来。

从纸面实力上看,经过近三年的休养生息,他阎锡山的晋绥军确实恢复了不少元气。

麾下有十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军,林林总总加起来号称十二万大军,兵力上似乎还占据优势。

但自家人知自家事。阎锡山心里比谁都清楚,他这十二万人是什么成色。

缺编严重,训练不足,武器装备更是五八门,连子弹都不能完全通用。

拿自己手中这点兵力,去跟日本人那三个甲种、乙种师团硬碰硬,结果只有一个——鸡蛋碰石头。

他颓然地坐在太师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烟灰缸里,已经堆满了烟头。

想要守住太原这座他经营了半辈子的政治中心,单靠自己,是绝无可能了。

没有八路军在敌后袭扰牵制,没有山西民团那支战力变态的部队正面硬抗,太原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一想到山西民团,一想到苏耀阳那个年轻得过分,却又精明得像个老狐狸的家伙,阎锡山就只感到心头一阵绞痛。他清清楚楚地记得,几天前在谈判桌上,苏耀阳那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的商人嘴脸。

请神容易送神难,这次再想请他们出手,看样子,自己是非要大出血不可了。

那两百万大洋,恐怕只是个开胃菜。

权衡利弊许久,求生的欲望最终还是压倒了割肉的痛苦。他猛地一拍桌子,下定了决心。

他按响了桌上的电铃,很快,一名穿着中山装的机要秘书推门而入,躬身肃立。

阎锡山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对秘书吩咐道:“马上以我的名义,给八路军和山西民团的苏耀阳发报。

就说……就说日寇大军压境,太原危在旦夕,锡山恳请两位能拨冗前来太原,共商御敌大计!”

说到这里,他特意加重了语气,几乎是咬着牙补充了一句:“记住,措辞和态度,一定要诚恳!要非常诚恳!”

“是!长官!”

秘书心中一凛,他从未见过阎长官用这种近乎低声下气的语气下达命令,当即不敢怠慢,领命后迅速退了出去。

办公室里,再次只剩下阎锡山一人。他疲惫地闭上眼睛,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省政府金库里,那些雪的银元,长着翅膀飞向五台县的样子。

太行山深处,一孔简陋的窑洞内,八路军总部就设在这里。

墙上挂着一盏昏黄的马灯,光线勉强照亮了墙上那副用红蓝铅笔画得密密麻麻的巨大作战地图。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牲口粪便的味道。

首长正背着手,眉头紧锁成一个深深的“川”字,在地图前烦躁地来回踱步。他手里捏着几份电报,那薄薄的纸张几乎要被他攥出水来。

终于,他停下脚步,转头看向正坐在桌边,就着灯光仔细研究文件的副参谋长,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火气。

“山西光复,固然是一件值得全中国人民高兴的大事,但也把我们八路军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了众矢之的!”

他将手中的电报用力地拍在桌上,发出“啪”的一声闷响。

“你看看!最近这些日子,山西各地的日军就像疯了一样,调集重兵对我们的根据地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疯狂扫荡,搞得我们焦头烂额。

现在倒好,日本人更是从华北调来了三个师团的重兵,意图重新攻占太原。

那个阎老西,一天之内,连续给我发来了三封电报,字字泣血,句句恳切,邀请我去太原商讨军务。

他还嫌不够热闹,特意把社会各界的名流和全国各地的记者都请了过去,他这是安的什么心?这是要把我们架在火上烤啊!”

面对首长的怒气,那位文质彬彬的副参谋长却只是抬起头,嘴角甚至还勾起了一抹轻笑。

“呵呵,首长先别生气嘛。”他的声音显得格外的沉稳:“依我看,如果他不这么做,那他也就不是阎锡山了。”

说到这里,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

“其实……我也能理解阎锡山的做法。他好不容易光复了经营半生的老巢,屁股都还没坐热呢,日本人就要气势汹汹地过来把它重新夺走,这换了谁,谁也不甘心啊。”

他伸出手指,在地图上太原的位置上轻轻一点。

“可问题是,仅凭他手底下那十二万缺乏训练,器械不足的晋绥军,根本守不住太原。

那怎么办呢?只能找外援了。”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划了两个圈,一个圈住了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根据地,另一个,则圈住了北边的五台县。

“放眼整个山西,能帮他顶住日军三个师团的,只有我们,和那个实力雄厚的山西民团。

他这一手,又是请记者,又是请名流,就是阳谋。把‘抗日救国’这顶大帽子往我们和苏耀阳的头上一扣。

去,是帮他阎锡山卖命;不去,我们就是见死不救,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时候,全国的报纸都会指着我们的脊梁骨骂。这个算盘,他打得可是精明得很呐。”

首长走到桌边,一屁股坐在一张小马扎上,端起已经凉透的粗瓷茶碗灌了一大口后继续道。

“说实话,我是真不想去趟这浑水啊。”

他轻哼一声,“跟阎老西这种人打交道,比跟鬼子一个师团拼刺刀还累心。

就在刚才,中央那边也来了电报,明确阐明了驰援太原的战略重要性。

电报里说,太原光复不易,一旦得而复失,会对全国民众的抗战决心造成不可估量的沉重打击。所以,这个忙,我们还非帮不可了。”

“一切都是从抗战大局出发,中央的电报并没有错。”副参谋长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他走回桌边,拿起那份来自阎锡山的电报,又看了一遍,神情愈发凝重。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那位财大气粗的苏团长,到底是怎么想的。阎锡山这一套阳谋,对我们有用,但对苏耀阳,可就未必了。”

他顿了顿,看向首长,说出了最核心的症结所在。

“上次攻打太原之后,老陈(陈旅长)回来就专门向我们汇报过。

苏耀阳在分别时已经明确表示过,他最多只会出动他的航空队进行有偿援助,绝不会再往太原派出一兵一卒的地面部队了。

这才是最让人头疼的地方。没有他那支能正面硬撼日军师团的精锐部队,光靠我们和晋绥军,想守住太原,实在是难啊!”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