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耀阳的目光如刀,从阎锡山和每一位晋绥军将领的脸上一一扫过。
“日本人有重炮,我们也有!”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日本人有飞机,我们同样有!而且我们的飞机,比日本人的还要好!”
他向前踏出一步,目光直视着阎锡山。
“你们可别忘了!”
苏耀阳的手重重地拍在沙盘上,震得上面的小旗子一阵摇晃,“现在你们脚下踩着的这块土地,这座太原城,是我和八路军一起,从日本人手里硬生生拿下来的!日军前华北方面军司令官筱冢义男,也是被我们联手给打死的!”
他的声音在作战室里回荡,每一个字都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抽在晋绥军将领们的脸上。
不少人的脸色由红转白,又由白转青,精彩纷呈。
“现在,你们却站在这里,跟我说日本人不可匹敌?”
苏耀阳的嘴角勾起一抹鄙夷的弧度,“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你们还费那么大劲请我来做什么?看热闹吗?还是看你们怎么再一次丢掉太原吗?”
最后一句质问,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阎锡山和所有晋绥军将领的心上。
他们全都哑了。
整个作战室里,鸦雀无声,只剩下众人粗重的呼吸声。
是啊,他们邀请苏耀阳和八路军过来干什么?当然不是为了看热闹。
在他们之前的盘算里,甚至可以说是他们唯一的指望,就是和八路军兵合一处,再加上山西民团的那些重型火炮和不俗的空中力量,大家一起死守太原。
他们经过内部多次推演估算,觉得只要三方合力,凭借太原的城防,守住,应该是没问题的。
可他们……他们从来就没想过要反击啊!
“守住”和“反击”,这在他们的认知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前者是被动防御,是他们这几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而后者,是主动进攻,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苏耀阳的这番话,就像一把利刃,残忍地剖开了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怯懦和矛盾。
他们既希望借助山西民团和八路军的力量来保住自己的地盘,却又从骨子里不相信能够战胜日本人。
这种根深蒂固的失败主义心态,在苏耀阳那咄咄逼人的自信面前,显得如此可笑和苍白。
阎锡山张了张嘴,想要反驳,却发现自己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老脸,此刻涨成了猪肝色,羞愧、愤怒、不甘,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显得格外的难看。
或许,连苏耀阳自己都没有完全意识到,他与这个时代的人之间,横亘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
他来自二十一世纪,一个中国国力坐二望一,视日本为第二梯队对手的时代。
那种源自骨髓的民族自信和对历史走向的洞悉,让他从始至终都能以一种俯视的姿态看待日本人,也从未将其当成什么不可战胜的神话。
可阎锡山和他的将领们不同。
他们的成长史,就是一部被列强反复欺凌、被日本摁在地上摩擦的屈辱史。
从甲午到九一八,再到如今的全面战争,半个多世纪的苦难已经磨平了他们的脊梁,在他们的灵魂深处烙下了名为“不可战胜”的烙印。
所以,当他们听到苏耀阳面对日军三个师团的围攻,竟大言不惭地要“反击”时,那种发自内心的震惊和荒谬感,是苏耀阳永远无法完全体会的。
这并非简单的军事见解分歧,而是两个不同时空、两种截然不同的国情下所孕育出的心态的激烈碰撞。
“各位长官……”
苏耀阳提高了音量。
“在我来之前,我已经下令,山西民团的所有作战飞机,全部挂弹满油,做好了随时升空作战的准备。”
这句话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让所有晋绥军将领猛地抬起了头,眼中充满了惊骇。
苏耀阳没有理会他们的反应,继续用一种冷静的语气说道:
“只要我一声令下,他们就会立刻起飞。目标,不是与日军的飞机进行毫无意义的缠斗,而是对日本人在河北、山西境内的所有后勤仓库、铁路枢纽、运输车队以及他们的前线机场,进行饱和式轰炸。”
他伸出手指,在沙盘上那代表日军后方的广阔区域上,划出了一道道弧线。
“我要尽一切努力,彻底削弱,乃至摧毁日本人的空中力量和他们的后勤补给能力。
只要打掉了他们的飞机,炸光了他们的弹药和粮食,这场仗,咱们就算赢了大半了。”
作战室里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这些旧军阀们,他们理解飞机,理解轰炸,但他们理解不了苏耀阳口中这种系统性的、以瘫痪敌人战争能力为目的的“战略打击”概念。这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战争认知。
苏耀阳环视全场,最后将目光定格在阎锡山的身上。
“就是不知阎长官,有没有兴趣……陪我玩一把大的?”
看着苏耀阳认真的神情,阎锡山就知道这小子没有跟自己开玩笑。
如果是以前有人敢在他面前这么说的话,他早就毫不犹豫的把人赶出去了,可现在他却犹豫了。
沉吟了半晌,阎锡山扭头问杨爱源:“星如,你怎么看?”
杨爱源想了想,上前一步后直接面向苏耀阳,用一种尽可能平稳的语气问道:“明曦老弟,不知……您有没有详细的作战计划?”
他特意将称呼从“苏团长”改为了“明曦老弟”,这个微小的变化,代表着他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开始正式将苏耀阳视为一个可以决定战局的、对等的指挥官,而不是一个仅仅拥有重炮和飞机的“土财主”。
“计划,自然是有的。”
苏耀阳走到沙盘旁,拿起一根指挥棒开始将他和皮若愚等一众参谋制定的以娘子关、忻口为依托,然后利用空中优势轰炸日军后勤补给,使得日军数万大军陷入缺粮少弹,后勤补给陷入瘫痪的困境后,再发动大军进行反击的计划开始娓娓道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