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最后的哀鸣
视线拉远,越过连绵的太行山脉,来到孟县以西,一片广袤的平原之上。
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四周被茂密的原始丛林所环绕,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
在过去,这里是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们打柴、狩猎、采摘山货的地方。
然而,就在半年之前,这片宁静的土地被山西民团以军事用途为名给征集了。
以平原中心为圆点,方圆五平方公里的广阔区域被划为了军事禁区。
一圈圈带着锋利倒刺的铁丝网拔地而起,将这片区域与外界彻底隔绝开来,高耸的哨塔上,荷枪实弹的哨兵二十四小时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风吹草动。
不仅如此,苏耀阳甚至在这里驻扎了一个满编的守备步兵团,下辖步兵、工兵乃至一个防空兵连,将这片禁区的防御等级提升到了非常高的地步,任何非军事人员胆敢靠近,都会被毫不犹豫地当场射杀。
这里,就是山西民团最新成立的、也是最神秘的部队……第三飞行大队的驻地。
作为苏耀阳手中最新、最锋利的空中利刃,他自然不会吝啬。他为这个大队装备了一款全新的新型战机。
而这款战机,就是后世被誉为二战“歼击机之王”,在二战天空中创造了无数传说的p-51“野马”战斗机。
此刻,在伪装网的掩护下,一排排崭新的p-51战斗机正静静地停在跑道上,它们那流畅优美的银色机身,在夕阳的余晖下反射着冰冷而致命的光泽,仿佛一群蓄势待发的金属猎鹰。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如同融化的黄金,泼洒在孟县西郊这片巨大的机场上。
冰冷的金属机身反射着瑰丽而肃杀的光芒,将下方整齐列队的数百名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的脸庞映照得棱角分明。
他们全都穿着崭新的德式橘黄色飞行夹克,抬头挺胸,注视着站在最前方一架p-51“野马”战斗机机翼上的那个男人……第三飞行大队大队长,叶启风。
叶启风的身材并不算高大,但站姿笔挺如松。他没有拿扩音器,但沉稳而有力的声音却清晰地传到了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弟兄们!”
叶启风朗声道。
“我们在这里,当了小半年的缩头乌龟!每天摸着这些宝贝疙瘩,却只能在天上兜圈子,我问你们,憋屈不憋屈?!”
“憋屈!”数百人异口同声的怒吼,仿佛要将半年来积攒的郁气全部吼出来。
“很好!”叶启风满意地点了点头,“我告诉你们,从今天起,我们不用再憋屈了。
因为苏总座,已经把我们这群关在笼子里的野马,放出来了!”
他伸手指着身下那架闪烁着银光的p-51战斗机,声音陡然拔高。
“看看你们身边的战友,看看你们即将跨上的战马。
它们不是那些小鬼子的破烂货,而是这个时代天空中的长矛。
是苏长官给予我们的,我们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用驾驶着这款最新的战机,将所有敢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日军飞机,都给我撕成碎片!”
他停顿了一下,锐利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就在几十分钟后,我们将会和第一、第二大队以及轰炸机大队,将要去敲掉小鬼子在阳泉的乌龟壳。
而我们,就是为他们开路的最锋利的尖刀。
我们要做的,就是为轰炸机大队扫清天空,让他们的每一颗炸弹,都能安安稳稳地落在小鬼子的脑门上!都听明白了没有?”
“明白!”回答叶启风的是震耳欲聋的吼声。
“现在,我命令!”
叶启风张开双臂,“第三飞行大队的小伙子们,坐上你们的驾驶舱,发动引擎……让整个山西,不,让整个华北的小鬼子,都听听我们野马的嘶鸣!”
“万岁……万岁……”
一声声怒吼如同平地惊雷,骤然炸响!
随着叶启风一声令下,原本平静的机场瞬间活了过来。
飞行员们以最快的速度解散,奔向自己的座驾。
地勤人员飞快地撤掉伪装网,拔出起落架的固定栓。
座舱盖关闭的“咔哒”声,引擎启动时发出的“咳咳”声,以及螺旋桨开始转动后带起的呼啸狂风,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将这片宁静的平原,变成了一个即将喷发的火山!
“野马一号呼叫塔台,请求起飞。”
叶启风戴好氧气面罩,熟练地推动节流阀,座下的p-51d型战机发出一声高亢的咆哮。
座舱仪表盘上幽绿色的光芒,映照着他古井无波的眼眸。
“塔台收到,跑道清空,风向西北,风力二级,准许起飞……祝你们多杀鬼子。”无线电里传来塔台清晰而冷静的声音。
“野马收到。”
叶启风松开刹车,将节流阀猛地推到底。
“嗡……”
身后那台功率高达一千五百匹马力的劳斯莱斯“梅林”发动机瞬间爆发出它全部的潜能,强大的推背感将叶启风死死地按在座椅上。
整架飞机仿佛一头被激怒的公牛,在跑道上疯狂地向前冲刺。
大地在脚下飞速倒退,跑道两侧的信号灯连成两条模糊的光带。
仅仅滑行了不到两百米,叶启风向后轻拉操纵杆,银色的机身便轻盈地一跃,瞬间脱离了地面的束缚,如同一支射向苍穹的利箭,呼啸着刺入金黄色的天空之中。
战机飞离地面后,叶启风按下按钮,只听“咔哒”一声轻响,起落架稳稳地收回机腹。
紧接着,他身后,第二架、第三架、第四架……一架又一架的p-51战斗机,如同下饺子一般,以极高的效率,接二连三地从跑道上腾空而起。
短短几分钟之内,上百架“野马”战斗机便全部升空。
它们在叶启风的座机周围迅速集结,排成一个巨大的、疏密有致的攻击编队,导航灯在渐渐暗淡的天幕上闪烁,仿佛一条由星辰组成的、正在迁徙的致命银河。
“所有单位注意!”
叶启风的声音通过无线电传遍整个编队,“爬升至三千米,保持‘罗南’编队,目标阳泉方向,全速前进!”
“收到。”
“收到。”
无线电中传来一阵整齐划一的回应。
庞大的机群微微调整方向,上百台“梅林”发动机同时发力,在夜空中汇成一股无可阻挡的钢铁洪流,向着东方,向着日军物资集散地阳泉,全速扑去。
阳泉以北二十公里处,一座名为“狼牙山”的山峰上。
这里是日军设立的一个前沿防空哨所,几名日军士兵正百无聊赖地守着一台巨大的、如同喇叭集合体的九零式听音机。
所谓“听音机”更准确的名称是声波定位器或听测设备。
它的由来并非二战首创,但其在二战时期的发展和应用达到了一个顶峰。
当飞机开始用于轰炸和侦察后,各国迫切需要一种能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下发现敌机的方法。
在雷达发明之前,听觉是最现实可行的远程探测手段。
最初,人们只是简单的利用耳朵来倾听,但很快人们就发现这非常不准确。
很快,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开始利用声学原理来增强听力和测定方向,于是便发明了听音机。
它通过巨大的喇叭或抛物面反射镜来收集和放大远处飞机发动机产生的微弱声波。
多个喇叭组成阵列,模拟放大了的“耳朵”。
操作员会戴上连接在不同喇叭上的耳机,通过旋转设备,直到声音在两个耳机中听起来“平衡”(即同时到达、同样响亮),此时设备的指向就是敌机来的方向。
早晨的气温很冷,尤其是在几百米高的山峰上更是如此,阵阵冷风吹得人直打哆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