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74章 福王已经死了,就不要再折腾他了!  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就这样,朱慈烺也算是安抚了一下洛阳城里的人心,为后续的迁移打下了基础。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来到了两天之后。

队伍再次整合完毕,加上左良玉的一万精兵,如今军队的人数已经突破了九万!

这九万人浩浩荡荡地出了洛阳城,随后直奔潼关而去。

洛阳城距离潼关的距离并不算太远,再加上如今的天气已经没有那么寒冷了,所以仅仅用了十天左右的时间,便顺利抵达了潼关。

而潼关这边的孙传庭也早已得知了消息。

因此这天一大早,孙传庭便带人出城十里等候着了。

他的身后,则是潼关的一众将领。

当听到远处传来若有若无的马蹄声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紧张地注视着前方。

果然没过多久,不远处的地方大军缓缓而来。

一时间旗帜飘扬,刀枪林立,赫然便是朱慈烺率领的亲征大军!

等到大军靠近之时,孙传庭带着潼关的一众将领俯身下拜。

“臣孙传庭率潼关众守将参见太子殿下,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他身后的众人也跟着俯身下拜。

“臣等参见太子殿下,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臣等参见太子殿下,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下一秒,龙辇缓缓在他们面前停了下来。

不比之前见到左良玉时的场景,这一次朱慈烺亲自走了下来。

此刻的他身着一袭龙袍,头戴玉冠,神色间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威严与霸气。

看到孙传庭的一瞬间,朱慈烺快步上前将孙传庭扶了起来。

“孙大人快快请起,诸位也都起来吧。”

朱慈烺笑着说道,脸上的神情热情无比。

毕竟孙传庭可不是左良玉,对待这样的忠臣良将可不能太过于刻薄。

眼看着太子爷居然如此热情,甚至还亲自下轿来扶自己,孙传庭自然是无比激动。

随后众人这才缓缓站了起来。

一阵寒暄之后,朱慈烺重新坐上了龙辇,直奔潼关而去。

不过这次龙辇上却是多了一个人,这个人赫然便是孙传庭!

嗯.

朱慈烺直接把孙传庭也拉上了龙辇!

孙传庭本来是不敢的,毕竟这玩意儿可不是他一个臣子能坐的,因此不敢有丝毫的僭越。

但是在朱慈烺的再三‘逼迫’下,孙传庭也只能点头答应了。

其他人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一瞬间只觉得的羡慕不已。

毕竟这可是龙辇啊,一般的人哪有资格坐?

看得出来太子殿下对于孙传庭十分信任,不然也不会如此了!

龙辇之内,朱慈烺与孙传庭相对而坐,然后朱慈烺询问了一些关于陕西最近的事情。

孙传庭自然也是如实相告,他详细地讲述了陕西眼下的局势与民情,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难。

朱慈烺听着听着,心中不由得叹了口气。

因为按照孙传庭的说法,如今陕西的状况甚至比起河南来还要更加严峻得多。

首先,就是之前李自成入川的时候抛弃了大量的农民军,而这些农民军大部分都奔向了潼关。

这就导致如今潼关城里投降的农民军足足有二十三万之众!

要知道潼关的守军才只有七万而已,七万的守军对二十三万的农民军,潼关的压力可想而知!

虽说这些农民军都已经投降了,但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不会再次反叛。

因此最近一段时间,孙传庭的主要任务就是防止农民军反叛,确保陕西的安全与稳定。

另外朝廷虽然已经下了命令,要将这些农民军全部都送到辽东去开垦荒地、屯田戍边。

但是这种事情也没法在眼下这个时候进行,毕竟现在天气太冷了。

其次就是潼关城里还有几万伤残的百姓,那些百姓基本上都失去了劳动能力,肯定没法去辽东,因此只能留在陕西或者河南。

而该怎么安置他们,也就成了接下来要考虑的事情。

除了这些事情之外,陕西境内的百姓过得也不怎么好。

首先就是年年大旱,导致粮食歉收、民不聊生。

然后就是冬天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简直苦不堪言。

如今陕西的人口也只有两百万而已,只比河南多了一倍。

唯一庆幸的是李自成没有打入潼关内部,所以总的来说陕西境内的百姓还算安稳。

听完了孙传庭饱含忧虑的话语之后,朱慈烺久久无语。

沉默如同厚重的乌云在他心头缓缓堆积,良久都未曾散去。

片刻之后,朱慈烺缓缓抬起头,目光坚定而决然的说道:

“无论如何,朝廷都不会放弃任何百姓,无论他们是伤残之躯,还是曾经跟随李自成造反,只要他们归降,那便是我大明的子民!”

“之前确实是朝廷对不住百姓,让他们饱受战乱、饥荒之苦,但是以后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再发生了。”

他的声音并不高亢,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孙传庭赶忙拱手道:

“臣代这数十万百姓谢过太子殿下!”

说完这话,孙传庭对着朱慈烺深深行了一礼,心中满是敬佩。

朱慈烺接着说道:

“京城那边已经制定了很多国策,比如大力推广土豆、红薯的种植,这两种作物产量高、耐储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粮食短缺的问题。”

“另外还有温室大棚的技术也正在逐步普及,通过人为控制温度和湿度,让粮食在寒冷的季节也能生长,从而提高粮食的整体产量。”

“等到这些普及之后,应该可以确保百姓们有口饭吃。”

“除此之外,朝廷会继续会大量地从海外购置粮食,用来救灾。”

“根据本宫的估算,最多三年之内,灾荒的问题就可以彻底解决了,到时候我大明的百姓就永远不用再挨饿了!”

朱慈烺这并非是在吹牛逼,毕竟红薯和土豆的产量已经经过测试了!

如果普及了红薯和土豆以及大棚技术还不能解决明朝的粮食危机的话,那么他这个穿越者也未免太失败了!(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