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扶苏的书?”
“嗯。”稂有些骄傲地笑道:“对我们来说,看公子的书,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我们虽是叔孙通的弟子,但我们也常看公子的书,那些书都是公子所写的,老师说过应该是公子小时候看诸子百家的书籍,公子看这些书时都会写一些笔记与见解,老师说我们看多了这些书,往后也会成为公子那样的人。”
徐福好奇问道:“公子的书中都写了什么?”
稂挑拣着蛤壳内的肉,一边道:“都是一些对诸子百家的解释,譬如孟子,荀子,墨家,公子的书则是教我们如何读懂这些话。”
“我呢……比较愚笨,我这人没什么天赋,所以我只能脚踏实地,公子不因我没有带弟子回关中而责备,公子却因我脚踏实地的支教而赞赏。”
人这一生能够遇到一个值得效命,且交付身家的人,这便是足够了。
徐福观察着稂的谈吐,他依旧怀疑这个年轻人身上有一种不一样的精气神,大概是一种勇敢又清醒不惑的感觉。
又有渔民的孩子前来问询。
稂用越语回了一句话,对方就快步离开了。
徐福听懂了他们简短的交谈,是问他之后还会不会教书。
稂回答他没走,就会继续教书。
稂善良且有智慧,懂医术又从不自持,教书不求回报,这样的人如何不让人心喜,难怪这里的老族长希望他留下来。
外面寒风依旧呼啸,这天好像又要下雪了。
徐福嘴里嚼着米饭,刚咽下又问道:“公子比你年长几岁?”
稂摇头,他不知道公子几岁,大概比他大不了几岁,大概三两岁?
公子建设敬业县的时候,是在八年前。
稂也读了七年有余的书。
徐福低声道:“既然如此,相仿的年纪,公子就能够通读百家典籍?”
稂蹙眉,似在回忆道:“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商君,申子,还有孔子,孟子,荀子,太多了,数不清。”
七年时间学得太多太多了,不过公子扶苏有一个很厉害的本领,老师说公子能将百家学说杂糅,并且拆解。
秦一统六国之后,咸阳收六国之书,公子自然有看不尽的书籍。
所想的这些,稂没有与徐福说,他知道什么不能说,什么能说。
徐福问道:“渔民的病你能治好吗?”
稂和善的笑道:“多数是渔民的积年老病,那些治不好的,我都是看之后说一句也无能为力,只能治一些风寒杂症,这些还是可以的。”
“治不好……”
“这里的渔民很好,治不好他们也不怪。”
言罢,稂将最后一只螃蟹也吃干净了,快步出了屋门。
稂是一个善良的人,他也是一个很神奇的人,好似这个世上的任何事都不能骗过他。
公子扶苏手下究竟有多少这样的人,这些年轻人肯定十分了得。
渔民的足底都有很厚的老茧,他们经常赤脚踩着礁,就在脚底形成厚厚的老茧,但这种老茧一但龟裂,又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
徐福见到稂正在给一位渔民处置着后脚跟,将坏死的皮扯下来。
不过徐福见到稂用矾石水浇在了伤口上,再用干净的布裹上。
“这几天不要沾水,不要沾地,过三两天再来给我看看。”稂一边嘱咐着,一边收拾着他的陶罐。
那渔民只是被疼得稍稍皱眉,十分感激的谢过,还让他的孩子递上一些漂亮的贝壳。
稂有很多贝壳,他的家门前有满满一堆的贝壳,他甚至用贝壳铺满了家门口的地面。
站在原地的徐福愣神不语,渔民会将贝壳收集起来,当作是造屋子的材料,漂亮的贝壳可以做首饰与家里的装饰,甚至用来交易渔获。
让徐福吃惊地是……他才发现,稂的家门前竟然有数不清的贝壳,甚至堆成了一人高的贝壳堆,假设每人送他一串,他究竟是帮了这些渔民多少啊……
三天之后,琅琊台又迎来了一场大雪,扶苏手里提着一串漂亮的贝壳,这是渔民所送的赠礼。
琅琊台的大殿内,嬴政问道:“这贝壳有何特殊之处吗?”
扶苏收起这串贝壳道:“父皇,儿臣觉得这贝壳比之珍珠更珍贵。”
李斯忙补充道:“臣以为,越民送贝壳,而不送珍珠是因越民信服公子。”
不等始皇帝反问,这位丞相再补充道:“当年越民须年年向齐王室进供珍珠,越民被齐王室所欺。”
“除却珍珠,这美丽的贝壳亦是越民最喜之物,他们知公子身份珍贵,但不送珍珠不是越民不尊重公子,因越民相信公子不是当年的齐王室,不会像当年的齐王室那样对待他们。”
“臣贺公子得越民人心。”
言罢,李斯又行了一礼。
嬴政饮了一口酒水,面带笑意没有开口。
扶苏道:“臣想将徐福留在此地,让他任职琅琊县的县令。”
李斯道:“臣亦举荐徐福,任此地县令。”
王贲迟疑道:“他本是博士,让他任职县令,恐不合适。”
见李斯看向自己,扶苏回道:“琅琊县会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县,儿臣觉得他会欣然接受。”
王贲的担忧的还是有道理的,不是让徐福降官职,而是他对齐鲁博士不信任,尤其是徐福以前与淳于越他们为伍。
李斯道:“臣会安排官吏在琅琊县任职,并且看管徐福所作所为,齐郡郡守亦有监察之责。”
他转身面向王贲又劝道:“王太尉,一个博士而已,他徐福做的好与不好,无关大局,其人不足为虑,公子让他任职县令,只是利用他与越民的渊源,仅此而已。”
李斯总有一百个理由,打消始皇帝与王太尉的疑虑,并且支持公子扶苏。
大殿内的四人,就是大秦这个国家的核心。
公子扶苏不知不觉也成了其中之一,参与国家建设的大事。
当擦拭掉那些……有关齐鲁博士留下的反对言语。
才看清这个国家机器的内部,已是极其团结。
大殿外的风雪如同鹅毛,随着大风飘洒而下,在齐地特有的大风雪天,这大雪就像是波浪一般,层层迭迭地落下,五步之外的视野只有一片白茫茫。
琅琊台的大殿内点着几个暖炉,始皇帝,丞相李斯,太尉王贲,以及公子扶苏,正在商谈着建设国家的大计。
没有群臣商议,也没有群臣附和或者反对,只有殿内的四人平静地交谈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