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幕看得项羽也露出了笑容,很显然这个支教的夫子与吴中的乡民相处得很好。
但项羽也想不明白,为何叔父如此讨厌这些夫子。
荆道:“你们要一起吃吗?”
项羽依旧面带笑容,摆手道:“不用了。”
荆点着头,自顾自吃了起来,一边吃着一边看着桌上的书。
而书舍内,也整整齐齐放着一排排的书,这些书有些是纸制的,还有的是竹简的,项羽伸手想要翻看这些书,又觉得没有礼数,将手收了回来。
荆看出了这位客人的意图,又道:“无妨,可以看。”
闻言,项羽又释然一笑,也没有去拿桌上的书。
倒是桓楚拿起一卷书,就看了起来。
荆吃着饭食道:“你们也是来让孩子读书的?”
项羽摇头道:“听说此地有一个夫子,就来看看。”
闻言,见对方只是来这里看看的,荆也就没再多言,自从来吴中之后,来这里看看的人也有,谁都想要知道支教夫子是什么样的。
对此,荆已习惯了。
项羽问道:“夫子如今有弟子多少?”
荆嚼着口中的米饭,片刻之后又咽下,回道:“有六百余人。”
闻言,项羽迟疑道:“六百余人?”
“六百三十人,不会有错的。”
项羽抬头看了看草棚搭出来的屋顶,又道:“你有这么多弟子,却还过着如此拮据的生活,你的弟子不为你做点什么吗?”
荆三两口吃完了碗中的饭,又在炉子上煮上水,回道:“我的弟子呀,都是穷苦人家,我来楚地之前听说楚人不喜我们这些支教夫子。”
先前确实有这样的传言,项羽颔首。
“直到,我来到了这里,我才发觉其实没这么多楚人抗拒支教夫子,其实来这里之后,我一直过得很好,愿意来读书的孩子也很多。”
项羽狐疑地看着荆,接着道:“你来支教是为了什么?”
陶壶中的水还烧着,荆坐在屋檐下洗着自己的碗筷,正在思考着如何回答这话。
项羽就站在这个夫子身后,等待着回答。
安静了片刻,荆才将碗筷放在了边上,他道:“人们都有各自的活法,我们这些支教夫子其实很少相聚,多数时候我们也是需要听从县吏调配的,你说我为了什么,我可能是为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桓楚站在一旁,心不在焉地翻看着手中的书,他其实还听过另一个支教夫子的回话,他说是为了使命与职责。
这世上的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包括稂与荆也是不一样的。
荆或许不会在吴中久留,他在此地三五年之后,可能就会离开。
支教夫子越来越多了,可他们都是不一样的人,但他们所做的事都是一样的。
项羽又问道:“若给你一个很好的宅邸,你想要吗?”
荆道:“就算给我一座很好的宅邸,我也住不了多久,我的老师希望我们这些人都走出去看看,去看看世间的人,去看看这天下各地的景色。”
“你就想这么一直贫穷地过下去吗?”
“穷,对我来说不是生存的必要。”
项羽蹙眉看着对方,实在是不理解对方的想法。
饭后,又有孩子回来了,他们陆续来上课。
荆从书架上挑了一卷书,递给了项羽,道:“送你了。”
项羽拿过这卷书,眼看着荆与孩子们聚在一起,便离开了。
重新翻身上马,在前往会稽郡的路上,项羽一路上无言,想着那个支教夫子的话。
桓楚策马跟在后方,低声道:“其实也不用太过在意,这些支教夫子不会影响我们的事。”
这个事就是复楚的事。
说这话时,桓楚是有点心虚的,他不想项梁去对付这些支教的夫子,而且他内心里也是十分敬仰这些人的。
项羽回到了会稽郡的住处,身上还挂着雨水,衣衫也湿漉漉的,他打开手中的这卷书仔细翻看着。
正在看着其中内容,这卷书中所言的是爱民。
坐着看书累了,项羽就侧躺着,蹙眉看着书中的理念,这卷书中所言最多的就是爱民与为民。
桓楚正在应付项梁的宴请,并且刻意没提项羽去见了支教夫子的事。
当宴席结束之后,桓楚就离开了会稽郡,其实项羽不懂荆的话语,是有原因的。
是因楚地距离关中太远,距离琅琊县也太远。
秦一统六国之后,保留了诸多楚地贵族,与项羽或者项梁往来的都是当年的贵族。
项羽没见过外面的世界。
其实即便是琅琊县,对项羽来说是两个世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