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2章 民生是最大的问题  朱棣:我家老四,是千古一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张绣屏感受到丈夫话语中的沉重与期望,郑重点头。

“殿下放心!,妾身定竭尽全力,让这『地瓜』在潯洲生根发芽,解百姓饥饉之苦!。”

潯洲的田亩之上,正孕育著新的希望,而朱高烁也深刻地认识到,要真正改变这个时代,光有“奇技淫巧”和杀伐决断远远不够,让百姓填饱肚子,才是真正的“定海神针”。

他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六边形战士。

琼州的快马风驰电掣,將一捆捆带著湿润泥土气息的“山薯”藤蔓和块茎,小心翼翼地护送到了潯洲祁王府。

张绣屏早已严阵以待,亲自带领王府內精干的僕妇和精心挑选出的、有经验的老农,在王府后园圃和城外选定的几块贫瘠坡地、沙壤地上,按照朱高烁提供的“深沟高垄”、“斜插藤蔓”、“勤加培土”等闻所未闻的方法,开始了紧张的育苗和扦插工作。

朱高烁每日必至田间地头,查看薯苗长势。那来自热带的顽强生命,在潯洲温暖湿润的初春气候下,竟也顽强地扎下了根,嫩绿的藤蔓开始沿著垄沟蔓延。希望的嫩芽在贫瘠的土地上悄然萌发。

然而,朱高烁心中的沉重並未减轻,他站在城头,望著远处海天一色的壮阔景象,眉头紧锁。

“单靠捕鱼,终究是杯水车薪啊。”他低声对身旁的张绣屏和王翱说道。

“渔民再多,船只有限,风浪无情,渔获也不稳定,潯洲人口在增长,工坊在扩张,军队在训练,哪一样不要粮食?这『地瓜』即便成功,推广开来也需时日,眼下,粮食缺口依然巨大,靠海,只能解决一部分肉食和交易,解决不了根本的米粮问题。”

看来,在民生这件事上他还得再下点苦工。

京师,皇宫暖阁。

朱棣面前摊开著几份奏报,一份是来自潯洲的密报,详细描述了祁王朱高烁在青盘县雷霆反腐、斩杀贪官、开仓賑灾的经过,以及他派人千里迢迢从琼州引进一种名为“山薯”或“地瓜”的藤蔓作物,正组织试种。

另一份,则是户部关於潯洲及周边数府税粮徵收情况的匯总,触目惊心的欠额和“存粮空虚”的描述,印证了朱高烁所遇困境的普遍性。

暖阁內气氛凝重。

朱棣靠在龙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著扶手,目光在奏报和三个儿子之间逡巡。潯洲的贪腐案和粮荒,像一根刺,扎进了这位以铁腕治国的帝王心里。

更让他心绪难平的是,老四引进新作物、试图开源的做法,隱隱触动了他对某些根本问题的思考。

“都说说吧。”朱棣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潯洲之事,青盘县之案,还有这『地瓜』你们都是怎么看的?”

太子朱高炽率先开口,他肥胖的脸上带著深深的忧虑,语气却沉稳务实。

“父皇,四弟在潯洲所为,雷霆反腐,賑济灾民,大快人心,也解了青石县百姓燃眉之急,此乃为政者当为。然,儿臣以为,潯洲之困,非一地之困。青石县周扒皮之流固然该杀,但其贪墨根源,恐非全在个人品性。”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