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帝时期,那洪水就像发了疯的猛兽,到处横衝直撞。
《史记》里说“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放眼望去,一片汪洋,高山都被洪水围得严严实实,丘陵更是直接被淹没在水下。百姓们的日子可就惨了,房屋被冲得七零八落,农田也全泡在水里,没了收成。大家只能拖家带口,四处逃难,一路上风餐露宿,忍飢挨饿,那场景,真是要多惨有多惨。
就在这紧急关头,尧帝赶忙召集各路大臣商量对策。大家想来想去,一致推荐鯀去治水。尧帝心里其实犯嘀咕,他对鯀的能力有点怀疑,可眼下又实在找不到更合適的人,没办法,只好死马当活马医,让鯀试试。
鯀领了任务,就开始琢磨治水的办法。他想,洪水不就是到处乱窜嘛,那我就用堤坝把它拦住,看它还能往哪儿跑。主意一定,他就带著百姓们没日没夜地干起来,修起了一道道堤坝。刚开始,还真有点效果,洪水被堤坝挡住,暂时没到处泛滥了。可谁能想到,这洪水就像个倔强的孩子,你越拦它,它就越使劲儿冲。没过多久,堤坝就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之前的努力全都白费了。
这一治就是九年,洪水不但没治好,反而越来越严重。百姓们的日子也越来越艰难,大家对鯀的不满也越来越大。舜帝上台后,一看这情况,勃然大怒,觉得鯀办事太不靠谱,就把他流放到羽山去了。这鯀治水失败,不但让百姓们继续受苦,也让舜帝对治水这件事更加重视,开始寻找新的治水人选。
舜帝为了找到能治水的人,也是操碎了心,他广泛徵求大臣们的意见。这时候,有人站出来说:“禹这小伙子不错,他是鯀的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而且对治水的事儿一直很上心,说不定他能行。”舜帝一听,觉得可以试试,就把禹叫了过来,对他说:“禹啊,现在洪水泛滥,百姓受苦,你父亲没完成的治水大业,就交给你了,你可一定要办好啊。”
禹一听,心里既难过又激动。难过的是父亲因为治水失败,落得个悲惨的下场;激动的是自己终於有机会继承父亲的遗志,为百姓做点实事了。他连忙跪下,对舜帝说:“陛下,我一定竭尽全力,不辜负您的信任。”可禹心里也清楚,这治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弄不好,自己也会像父亲一样,被天下人指责。所以他一开始想推辞,说自己能力不够,怕担不起这个重任。但舜帝很坚持,他相信禹有这个能力,也相信他的决心。禹没办法,只好硬著头皮答应下来。
从那一刻起,禹就暗暗发誓,一定要治好洪水,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他告別了家人,收拾好行囊,踏上了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治水之路。这一走,就是十三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禹经歷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一步一步朝著自己的目標前进。
禹治水的过程,那真不是一般的艰辛。他带著一群助手,从黄河的源头开始,一路往下游走,哪里有洪水,就往哪里去。那时候,交通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很多地方都是荒山野岭,根本没有路。禹他们只能一边走,一边开山辟路。有时候,遇到湍急的河流,他们只能坐著简陋的木筏,在波涛中前进,稍有不慎,就会被河水吞没。
在这十三年里,禹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一次经过家门口的时候,他听到屋里传来妻子痛苦的呻吟和孩子呱呱的哭声,他多想进去看看啊,可是一想到治水的任务还没完成,他咬咬牙,转身就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