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章 周本纪:周公辅政  青简史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这本是一个新的开始,可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武王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胜利的果实,就匆匆离开了人世。

这一突然变故,让整个周朝陷入了短暂的混乱与迷茫之中。

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姬诵继位,也就是周成王。但那时成王年纪尚小,根本无法独立处理国家大事。在这关键时刻,周公旦挺身而出,他肩负起了摄政的重任,成为了周朝的实际掌权者。周公旦,那可是周文王的第四子,武王的亲弟弟,他为人忠厚仁爱,才华横溢,在周人心中威望极高。

周公旦摄政的消息一传出,就引起了轩然大波。首先跳出来反对的,就是周公旦的三哥管叔鲜和五弟蔡叔度。这两人心里那叫一个不平衡,他们觉得,周公旦不过是弟弟,凭什么摄政?肯定是心怀不轨,想要篡夺成王的王位。於是,他们四处散布谣言,说周公旦要对成王不利,一时间,朝廷內外人心惶惶。

不仅如此,管叔鲜和蔡叔度还与紂王的儿子武庚勾结在一起。武庚一直对周朝心怀怨恨,时刻想著復辟商朝。如今看到周朝內部出现矛盾,他觉得机会来了,便与管叔鲜、蔡叔度一拍即合,联合东方的一些旧属国,发动了叛乱,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监之乱”。这场叛乱来势汹汹,严重威胁到了周朝的统治。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周公旦並没有慌乱。他深知,此时最重要的是稳定內部,团结各方力量。於是,他首先向太公望(姜子牙)和召公奭恳切解释,表明自己摄政是为了王室著想,並无异心。他说:“我之所以不迴避困难形势而主持政务,是担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则我无顏回报太王、季王、文王。三王忧劳天下已经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为了成就周王朝才这么做的。”

经过一番诚恳的沟通,姜子牙和召公奭被周公旦的真诚所打动,他们选择相信周公旦,不再听信流言。就这样,周朝內部的团结得到了加强,为平定叛乱奠定了基础。

內部稳定后,周公旦开始著手组织东征军。他让召公奭留守镐京,处理后方政务;授予齐侯姜子牙以征伐叛逆的权力;並昭布天下,联络和调集各地诸侯。一切准备就绪后,周公旦亲率大军,於周成王元年(约前 1042年)年秋,踏上了东征的征程。

出征前的占卜仪式上,周公旦向臣子们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他说:“殷人刚刚恢復了一点儿力量,就想趁著我们內部混乱,起来造反。重新夺回他们已经失掉的权位,说什么他们『光復旧业的机会到了』!妄图再让我们成为他们的属国。这是白日做梦!我告诉大家,殷人里头有一伙人,愿意出来帮助我们,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一定能够平定叛乱,一定能保住文王和武王的功业。我们小小的周邦,是靠了上天的保佑才兴盛起来的,我们承受的是天命。为了这次出征,我又占卜了一次,卜兆表明,上天又要来帮助我们了,这是上天显示的威严,谁都不能违抗,你们应该顺从天意,帮助我成就这个伟大的事业。”这番话,被史官记载下来,成为了《尚书》里的《大誥》。

周公旦的话,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让將士们充满了信心和勇气。他们跟隨周公旦,一路向东进发,决心平定叛乱,捍卫周朝的统治。

周朝军队於周成王元年(约公元前 1042年)年底来到黄河边。说来也巧,黄河正好封冻,大军踏冰渡河,顺利地抵达孟津。许多殷人的贵族们纷纷赶来表示支持,这让周公旦的军队实力大增。

周成王二年(约前 1041年)年初,周军继续东进,直取朝歌。朝歌城內的殷人大为震惊,武庚连忙组织军队抵抗。但周军士气高昂,战斗力极强,很快就击溃了武庚所部人马,武庚被杀(一说败逃,不知所终)。周公旦同时分兵一路直取管叔鲜驻地卫,迅速消灭了管叔鲜的武装,占领了城邑,管叔鲜也被杀死。接著,周朝军队攻克蔡叔度驻地鄘,捉到蔡叔度,將他囚禁在郭凌(一作郭邻)。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