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现在问题根源已经找到,傅明完全有能力带领团队解决后续的算法修正,他得抓紧时间去督促太空发电站在轨设备测试的进度了。
临走前他说道:“傅教授,后面的工作就交给你了,先稳住机器人,然后慢慢优化。”
“放心吧,周教授,”傅明收起玩笑时的散漫,脸上是少有的严肃,“这次是我疏忽了,我不会再让它失控。”
周宇走后,傅明立刻投入了工作。他將团队分成两组:一组负责紧急算法补丁的编写,另一组则对所有歷史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试图找出更多潜在的结构共振点。
整个实验室进入了战备状態。
傅明像个上紧了发条的机器,每天工作超过十个小时,他深知,这次的故障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失误,更是他作为总设计师的一次重大失职。
他不断在脑海中重演机器人失联的最后几秒,试图从每个数据点中榨出更多的信息,他利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体,將所有八只机械臂在月球低重力下的姿態、受力、振动模式重新建模,並在模型中加入了周宇提出的高频微振动源。
模擬结果触目惊心。
在某些特定的姿態组合下,八只机械臂的结构谐振频率会发生级联,导致某些关节处的振动幅度被放大到设计阀值的几十倍,足以让压电陶瓷传感器產生巨量的虚假信號。
这验证了周宇的猜测,同时也让傅明感到一阵后怕一一如果周宇没有在如此短的时间內洞察到这个盲区,他们可能会在错误的排查方向上浪费更多的时间,甚至导致机器人因电量耗尽而永久性失联。
连续大半个月的奋战后,傅明终於带领团队完成了新的控制算法和装配序列。
他们將紧急自锁机制的閾值进行了调整,使其不再对低强度的虚假信號做出反应,同时,將微振动辅助对齐技术调整为脉衝式,而不是持续性高频振动,以打破共振的条件。
当一切准备就绪,指令通过电脑发送了。
实验室屏幕上,原本扭曲僵硬的机器人,在轻微的颤动中,重新恢復了正常的关节姿態,工程师们欢呼雀跃,傅明却只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完成任务后,傅明没有多做停留,他回到了自己的学校燕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燕航,作为国內顶尖的航空航天研究机构,燕航的天工实验室是傅明的心血所在。
他刚踏进办公室,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坐在他椅子的旁边,手里拿著一沓厚厚的试卷,正是他的老搭档、材料学院的袁教授。
“老傅,你终於回来了,赶紧来帮我一个忙。”袁教授的语气急切,他戴著老镜,额头布满了汗珠。
“什么事啊老袁,我刚回来,连口水都没顾上喝。”傅明有些无奈。
“帮我一个小忙,就一个!”
袁教授將手中的试卷往桌上一放,发出“砰”的一声。
“这不,你上次去航天院,我这边的《月球增材製造与结构力学》测试就撞上了,我一个人改不过来,尤其是这道大题,学生们写得千奇百怪,把我弄晕了,你可是这本教材的主编,你来改最合適,最快。”
傅明一听,心头一震。
这本教材是他和袁教授一起编的,而这门课程,正是他负责的月球复杂结构装配部分。
“行吧,上次我急著去航天院,你帮我代了一节课,我欠你个人情。”傅明笑了笑,他知道袁教授的为人,如果不是真的忙不过来,他也不会这样求助。
他坐下,拿起红笔,开始批改试卷。
作为主编,他改卷子的速度极快,每一页,他都只用几秒钟,就能精准地判断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袁教授在一旁喝著茶,看著傅明的速度,不由得喷喷称奇。
“你说,现在的学生,怎么脑迴路都这么清奇呢?”
袁教授抱怨道:“那道大题,我给他们讲得清清楚楚,是关於月壤烧结基体在低重力环境下的结构力学的,可他们硬是能扯到量子力学上,我真是服了。”
傅明没有说话,只是专注於手中的试卷。他知道袁教授说的那道题,是整张试卷中最难、也最关键的一道。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月壤烧结的材料特性,更要能分析其在月球低重力环境下,作为支撑结构时可能遇到的力学问题。
他改得飞快,直到翻到了一份试卷。
这份试卷的答题区域,写得密密麻麻,图文並茂,显然是个非常用功的学生。
当傅明的目光扫过那道大题时,他的笔尖微微停顿了一下。
他看到学生的答案,第一部分写得中规中矩一一高真空环境下振动衰减慢,可能导致局部振动能量积累,低重力下结构刚度降低,可能引起共振,振动频率与结构固有频率重合时,可能导致结构疲劳甚至断裂。
这些都是標准答案,袁教授改的时候,也应该是按照这个標准来打分的。
他想了想,继续往下改了。
他改完了所有的卷子,递还给袁教授,脸上带著一丝疲惫。
“改得真快,老傅,多亏你了。”
袁教授笑眯眯接过卷子,没有多看,便將它们锁进了柜子里,准备第二天交给助教分发给学生。
三天后,测试成绩公布。
学生们在看到自己的卷子后,炸开了锅,那道最难的大题,许多人都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分数。
一个叫张晨的学生,拿著自己的卷子,一脸困惑地找到了助教。
“老师,这道题,有两个?”
助教接过卷子一看,也愣住了。
那道大题,学生写的第一个答案,打了一个大红色的勾,这是袁教授的笔跡。
而他手中另外一张卷子上的一个答案,写的內容和刚才的完全不一样,上面也是一个大大的红勾。
“这这是怎么回事?”助教也搞不清楚状况。
整个班的学生们纷纷猜测,这道题可能是有两位老师批改的,可两位老师的评判標准却完全不同。
到底谁错了?
有些学生不免好奇了起来。
对於他们来说,答案是什么都是次要的,他们就想看看是不是袁教授出错了。
这个问题最终传到了袁教授那里。
当他看到学生们的卷子时,也懵了。
他找到了傅明,语气复杂地问道:“老傅,你-你到底是怎么改的卷子,这跟教材上讲的不一样!”
“学生都在说是不是教材上出错了。”
“你这让教材也很为难啊!”
“难不成你想修改教材?”
傅明只是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
他知道,袁教授迟早会发现这个秘密,他没有多说,只是找出了那份满分答案卷放在了袁教授的面前,指著学生的答案。
“老袁,这道题,依照標准答案来说那就是错的,这个学生的答案,是最接近未来的答案。”
“什么最接近未来的答案,老傅你装神弄鬼的。”
傅明哈哈一笑,看了看时间,说:“走,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他没有给袁教授解释,拉著他径直走向了休息室。休息室里,巨大的屏幕正播放著新闻频道,屏幕上赫然是熟悉的扶摇號运载火箭,正在发射塔架上进行最后的准备。
“老傅,你拉我来看这仆干嘛?”袁教授有你不耐烦,“这不就是一次常规的卫亢发射吗?这滴卷子有什么关係?”
“別急,再等等。”傅明笑而不语,他知道,接下来的画面会让袁教授彻底明白。
隨著指挥中心的倒计时,火箭的发动机喷出炽热的火焰,巨大的轰鸣声震动著屏幕,扶摇號平稳地拔地而起,直衝云霄。
袁教授的目光锁定在画面上,他看了一辈子的火箭,不过每次看到这壮观的景象,內心依然会激盪不已。
“老傅,这次发射的是什么卫亢?我没关注。”袁教授隨口问道。
“这次发射的,不是常规卫亢。”傅明终於开口了,他的声音带著点骄,“是太空太阳能电站的在档组装模块。”
袁教授一愣:“太空电站?这这不是还在设计阶段吗?”
“以前是。”傅明微微一笑,“但这次,我们正式开始第一阶段的验证性组装了。”
就在这时,屏幕上的画面切换到了火箭的有效载荷舱分离过程,只见一仆巨大的、由摺叠式桁架滴柔性光伏电池阵组成的模块,缓缓从火箭顶端弹出,这套装置的结构异常复杂,充满了各种可展开、可锁定的关节。
“这这结构—”袁教授瞪大了眼晴,他作为结构力学专家,一眼就看出了这套装置的复杂性滴挑战性。
“没错,这仆装置,是在档机器高组装的。”傅明的声音低沉下来,他指著屏幕,“看到那你关节了吗?为了確保它们在太空中顺利锁定,我们必须使用用频振动辅助对接技术。”
袁教授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他死死盯著屏幕,脑海中浮现出那道他自己出的考题:“当机器高使用用频振动辅助对接技术时,月球用真空低重力环境下,支撑结构可能出现的非预期结构力学问题“老袁,你猜得没错。”
“这套在档装置,在真空环境下,微小的振动会引起结构共振,导致传感器產生错误的信號,让机器高误判,甚至自锁。”
“等等—”袁教授猛地转过头,看向傅明,“你的意思是,你们的在档机器高,也可能..—·?”
“是的,它也可能因为错误的传感器信號而失控,周教授亨醒了我们,我们在它的控制程序里,增加了一仆新的功能。”
“当这你传感器监测到共振引起的异常应变信號时,”傅明一字一顿地说,他的目光灼灼,“系统会自动向结构中注入一仆与佰振动相位相反的抵消信號,从而抵消共振,保持结构稳定。”
袁教授的瞳孔猛地收缩,他愣住了。
这不就是那仆学生在试卷上写下的答案吗?那仆他认为“天马行空”、“不可宝准”而打叉的答案!
看著屏幕上的画面,袁教授只有一种想法。
完球了,这次真的要改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