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4章 拉塞尔在曙光港  凛冬领主:从每日情报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34章 拉塞尔在曙光港

防波堤的轮廓已然显现。

引导石墩一字排开,像一条线般钉住了港池入口的水道。

齿轮搬运车沿着岸边滑行,稳稳将沉重木梁推送至各自基座。

滑轨吊机在高架上来回摆动,粗大的绳索垂落,将岗岩一块块吊起、落位。

工匠头领在那头调度队列,中段有人测试起重臂的锁固装置。

而拉塞尔身为曙光港的技术总管,站在坡地的高点,双臂抱胸,盯着那排刚打下的桩脚。

他一动不动,直到沉桩停稳,才微微点头。

岸边的工人们看见他,纷纷冲他打招呼:“拉塞尔大人!”

没人觉得这个称呼有什么不妥。

拉塞尔没有回应,只是淡淡点头。

但心中,却生出了一种微妙的感觉,这片港口、这座堤坝,竟然让他升起了一丝参与感……甚至,是自豪。

拉塞尔原是卡尔文家族旗下的一名港口工匠,虽说算得上是个工匠头领,但在家族体系中,工匠终归只是工匠。

但作为平民拉塞尔也是十分到满足了,娶妻、生子,一步步熬资历。

他本想着一辈子守着东南那边的堤岸过活,等年纪再大些,把儿子送进潮汐城当个工匠头领,这样的一生,虽不辉煌,但也成功。

直到有一日,一道调令打破了他的安排。

卡尔文家族要派人协助“八公子”在北境建港口,自己被不幸选中。

表面上说是赏识,实则他心里清楚,这样的任务,在家族眼里跟放逐差不多。

拉塞尔那晚没睡,与妻子孩子一一话别,甚至把后事都交代妥当。

他以为自己是去送命的。

更别说那一路北上所见,冻土、废墟、饥民与漫无边际的风雪。

直到他抵达赤潮城,才发现北境与想象中的蛮地不同。

那座城市……甚至比东南不少大城还来得规整、繁荣。

他第一次开始觉得,或许事情不一定会朝坏的方向发展。

可当他抵达曙光港选址地那天,一脚踏进泥滩,他的心又凉了。

他在南方干过七个港口工程,脚踩下去就能判断这片地要多少石料堆垫。

他知道什么地能做堤坝,什么地会塌。

而这片根本不是地,是会吞人的淤泥。

“这滩泥,怕是能吞下一座港口。”这是拉塞尔对曙光港的第一印象。

更让他担忧的,是那位年轻得不像样的领主路易斯。

拉塞尔不是没见过贵族插手工程的下场。

有时候一句“我觉得这个堤线可以往那边移”,就能让一个港口多半年。

而看这选址就知道,那位路易斯根本就不懂港口建设。

那时候的拉塞尔,每日站在泥水边,表面沉默心中却已开始盘算失败后的撤退方案。

毕竟他不想葬送在一个贵族想当然的项目上。

可就在拉塞尔下定决心走一步看一步的时候,路易斯却出乎了他的意料。

这位年轻的领主召开了一个管理层参加的小会,没有多余寒暄,直接切入问题核心,拒绝空谈。

他把庞大的建港目标,拆解成阶段任务,每一步都标明时间节点和负责人,甚至连遇险预案都一一列出。

原本因为滩涂、鱼患和人心不稳所笼罩的消极气氛,就在那份清晰规划下迅速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股被牵引起来的协作动力。

而后几天里,路易斯大人始终没有越权指手画脚。

路易斯依然每天到现场巡视,但从不干预施工细节。

每次有新建议,他只是写在本子上,让麦克和拉塞尔来定是否可行。

“你们才是干这个的行家。”

“你们说能做,那就按你们的。”

路易斯说这话的时候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自然的信任感。

拉塞尔第一次在贵族面前,感受到一种奇妙的尊重,不是作秀,而是把工匠真正当作团队的一部分来对待。

接下来让拉塞尔感到意外的,是赤潮工匠团投入港建的两样新工具。

一架叫滑轨吊机的装置,能沿着预铺轨道平稳滑行,用绞盘吊起整段梁木。

另一架是齿轮搬运车,借助蒸汽助力与齿链装置,能让两三人推着数百斤的石料前行,不需额外人手。

第一次看见吊机将一块沉重的基石提起,并稳稳落到定位线上时,拉塞尔站在一旁,几乎以为自己看错了。

他细看那套配重与滑轮,确认这不是魔法,也不是奇技淫巧,而是实打实靠着构件与计算堆出来的成品。

对于当了一辈子工匠的拉塞尔来说,这就是不用魔法的奇迹。

“居然……真的有用。”他低声说了句,只觉说不出评价。

更让拉塞尔意外的,是这些工具的来源。

不是哪个匠师传下的祖法,也不是哪位老工匠的私藏改造。

来自赤潮的工匠团说得很清楚,这两样器械,最初的设计图是领主路易斯画出来的。

“滑轨吊机,是大人去年亲自试制的。”麦克告诉拉塞尔。

麦克年纪比他还大些,是赤潮工坊的工匠署长,嗓门大,甚至有些粗鲁,但说起领主大人时态度一贯地尊敬。

“搬运车的齿链原本是用在麦子翻拣机上的,是路易斯大人琢磨着改出来的结构。”

这些事拉塞尔起初只当是麦克的吹嘘。

但越看越清楚之后,他开始主动向麦克请教使用方式,慢慢接受了这些赤潮式的科技。

不过真正让他感到不一样的,不是技术,而是制度。

工地上每天都有清单报表。

任务谁负责,进度走到哪,交接有没有完成,失误是否上报……

表格一张张贴在工坊门口,谁都能看。

“这种有什么用?”他有一次忍不住问。

麦克拿出几份文件,给他看了例子:“路易斯大人说,技术要重视,那制度也得重视。”

但拉塞尔并不把那几张所谓的工序表、责任卡放在心上。

他干了一辈子工,知道什么是真正让工程动起来的。

不是写在纸上的计划,而是现场的经验、手感和吼声。

拉塞尔甚至觉得,这种把工匠活写成表格的做法有些做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