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中午,方青云在团结湖家属院门口与父亲和弟弟匯合。方铁抱著个沉甸甸的蓝布包袱,里面包著四十五两金条;方青云则提著公文包,装著准备好的四千五百元现金。
“哥,都准备好了?“方青山搓著手问道,呼出的白气在寒冷的空气中凝结。
方青云点点头:“走吧,打车去。这些东西可不能挤公交。“
三人拦了辆计程车,直奔什剎海。路上,方铁一直紧紧抱著包袱,眼睛不时警惕地扫向窗外。方青云看出父亲的紧张,轻拍他的手背:“爸,放鬆点,没事的。“
李博远已经在房管局门口等候,身旁站著王师傅和陈志明。见方家父子到来,李博远快步迎上:“方司长,您真准时。“
方青云与他握手:“李先生久等了。钱和黄金都带来了,咱们进去办手续吧。“
房管局里人不多,方青云径直走向一个戴著眼镜的中年女干部:“张科长,麻烦您了。“
张科长推了推眼镜,笑容亲切:“方司长客气了,材料都准备好了?“
在张科长的安排下,过户手续办得异常顺利。方青云將金条和现金交给李博远,对方仔细查验后,在一式三份的买卖合同上签了字。轮到房產登记时,方青云示意弟弟上前:“写他的名字,方青山。“
李博远略显诧异,但也没多问。张科长熟练地填写著表格,隨口问道:“方司长不写自己名字?“
“我弟弟是一家之主,写他的合適。“方青云轻描淡写地回答。
手续办完,李博远將一串古旧的黄铜钥匙交给方青山:“方同志,从现在起,那宅子就是您的了。“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不舍,“还望您善待那老宅子,它歷经百年风雨,不容易。“
方青山郑重地接过钥匙:“您放心,我们会好好照看的。“
走出房管局,李博远与眾人道別,匆匆离去。王师傅也告辞回厂,陈志明则被方青云留下:“志明,中午一起吃个饭,顺便商量下房子的事。“
五人找了家附近的清真饭馆。点完菜,方青云从內兜掏出五张百元大钞,推到方青山面前:“青山,这钱你拿著。“
方青山一愣:“哥,这是?“
“你最近请假处理房子的事,工资肯定受影响。“方青云喝了口茶,“另外,我有件事託付给你。“
方青山收起钱,正色道:“哥你说。“
方青云放下茶杯:“我虽然年后去报到,但肯定要先去熟悉资料,时间上抽不开身。房子的修缮和布置就交给你了。“他从公文包里取出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这是我昨晚列的清单,你看看。“
方青山接过本子,和陈志明一起翻阅。清单详尽得令人吃惊:从电路改造、水管铺设到门窗修缮,每一项后面都標註了预算和注意事项。最后几页竟然是家具和装饰品的採购建议。
“哥,你这...也太细了吧?“方青山翻到“古董採购指南“那页,瞪大了眼睛。
方青云笑了笑:“我在国外待过,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现在刚改革开放,很多人还不识货,正是捡漏的好时机。“
方铁夹了块酱牛肉,好奇地问:“什么捡漏?“
方青山把本子递给父亲:“我哥让我去买古董,说明清的老家具、瓷器书画什么的。“
“乱世黄金盛世古董,“方青云解释道,“现在政策越来越开放,这些东西以后肯定升值。既能让家里有品位,又能给孩子们攒点家底。“
陈志明若有所思:“大哥说得对。我们厂里有个老师傅,祖上是旗人,家里有几个老瓶,前些年被红卫兵砸得只剩一个了。现在整天念叨要是留著多好。“
服务员端上热气腾腾的涮羊肉,谈话暂时中断。等菜上齐,方青云继续交代:“青山,你重点看几样:一是明清硬木家具,紫檀、黄梨的最好;二是官窑瓷器,底款有'大清乾隆年制'这类字样的;三是名家字画,哪怕品相不好也行,只要是真跡。“
方铁听得直摇头:“这些东西现在文物商店卖得可不便宜。“
“所以才要趁早,“方青云给父亲夹了块羊肉,“再过几年,价格肯定翻几番。“他转向弟弟,“钱不够就找周晓拿,但记住两点:一是只买真品,不懂就请行家掌眼;二是別张扬,现在政策还不明朗,低调些。“
方青山郑重地点头:“我记下了。对了哥,房子修缮你有什么特別要求吗?“
方青云放下筷子,认真地说:“正房保持原样,那些老门窗、地砖都不能动。重点是厨房和卫生间,必须现代化改造。电路要全部重铺,用最好的铜线。“他想了想,“后院那间小厢房可以改成书房,给爸用。“
陈志明插话道:“我认识个老师傅,专修古建的,手艺特別好。要不要介绍给您?“
方青云眼前一亮:“那太好了。志明,这事就麻烦你牵线了。“
方铁喝了口二锅头,突然问道:“青云,你打算什么时候搬过去?“
“越快越好,“方青云给父亲斟满酒,“我估计一上班就忙得脚不沾地。最好在这之前把基本生活设施弄好,先搬过去住著,其他慢慢修缮。“
方青山盘算著:“离过年还有十五天...抓紧的话,春节前能完成基础改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