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7章 入职  四合院从学外语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方青云的办公室就在老政委隔壁,是个二十平米左右的房间。一张办公桌,两个书柜,一套会客用的沙发茶几,简洁而实用。桌上已经摆好了几摞文件,最上面是一张特別通行证,可以调阅机密级以下的所有资料。

他立刻投入工作,先整理了桌上的文件,然后拿起內线电话:“请帮我接国家计委综合司...对,我是方青云。“

一整天,方青云的办公室人来人往。计委的同志送来经济数据,外贸部的同事提供国际贸易资料,科委的专家介绍国外技术发展情况。他像个海绵一样吸收著各种信息,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

下午两点四十五分,方青云拿著笔记本和一份刚写好的提纲,轻轻敲响了老政委的门。

“思路很清晰嘛。“老政委看完提纲,讚赏道,“特別是这一点——'社会主义的目標是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说得很好!“

方青云谨慎地说:“这是我在国外工作时的深刻体会。无论什么制度,如果人民长期生活在贫困中,就很难说这个制度是成功的。“

老政委若有所思:“是啊,革命不是为了革命本身,而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他站起身,在办公室里踱步,“小方,你准备一份详细报告,重点三个方面:一是农村改革,二是企业活力,三是对外开放。两周后有几个老同志要碰头討论,你列席参加。“

接下来的日子,方青云几乎住在了办公室。白天参加会议、查阅资料、走访部委;晚上整理笔记、撰写报告。他凭藉前世对改革开放歷程的了解,结合这一世在外交部积累的国际视野,將西方经济发展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既大胆又务实的建议。

夜深人静时,方青云常常独自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著不远处中南海的灯光。他知道,自己正在参与的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创,每一份报告、每一条建议,都可能影响这个国家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轨跡。这种使命感让他既兴奋又忐忑。

一周后的凌晨三点,方青云终於完成了《关於经济发展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的初稿。报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剖析了当前经济体制的弊端,特別是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对生產力的束缚;第二部分介绍了国外特別是东亚国家的发展经验,强调市场调节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渐进式改革思路,並详细阐述了农村家庭联產承包责任制、企业扩大自主权、设立经济特区等具体建议。

在报告结尾,他特意加了一段话:“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產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长期停滯不前不是社会主义,普遍贫穷更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大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探索適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列印好报告,方青云揉了揉酸胀的眼睛。窗外,东方已经泛白,新的一天即將开始。他小憩了一会儿,七点准时將报告送到了老政委的办公桌上。

上午十点,老政委打来电话:“小方,报告写得很好,有些观点很有见地。不过...“电话那头顿了顿,“关於经济特区这部分,你详细说一下!“

方青云早有准备:“首长,我参考了国外出口加工区的经验。划定特定区域试行特殊政策,既能吸引外资和技术,又能控制风险。即便不成功,影响也有限。“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有道理。这样吧,你把特区这部分单独细化一下,重点讲清楚如何'摸著石头过河'。“

“是,我马上修改。“

又经过几轮修改完善,报告最终送到了几位老同志的案头。方青云被安排列席了那次重要的討论会。会议室里烟雾繚绕,几位白髮苍苍的老革命激烈爭论著,时而引用他的报告內容。方青云安静地做著记录,只在被问到时才谨慎发言。

会议结束时,老政委拍了拍他的肩膀:“小方啊,你的工作很有价值。记住今天这个日子,或许將来歷史会证明,我们做了一些对得起人民的选择。“

回到办公室,方青云疲惫但兴奋。他拿出私人日记本,郑重地写下:“1978年3月18日,参与了一次重要討论。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起,我有幸成为这一歷史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