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牧府,曹操看著堂下眾人,神色变得无比凝重。
哪怕陶谦年迈,兵马不强,但毕竟掌握著一个偌大的徐州。
如今徐州陶谦和豫州袁术联合进犯,无疑是都成为了棘手的问题。
“主公,陶谦年迈,已然不存雄心壮志,只想守成,並无冒险之心。”
“我认为,应对陶谦不难,我军只需要派遣人手三万前往泰山郡把守。”
“而袁术那边,主公亲率大军前往,收復失地。”郭嘉上前拱手说道。
“只需再派一支精锐骑兵把守任城高平,便可隨时支援泰山济阴二郡。”
“嗯...”曹操闻言,脑海中思索了一下,细细点头,隨后又看向眾人。
诸位谋士都是刚刚加入曹操麾下,自然不会放过表现的机会。
“主公,虽然奉孝此计甚妙,然而我觉得可额外征派一支奇兵屯兵祊亭。”
“倒是若是高平骑军驰援济阴,陶谦进犯泰山郡,这支奇兵亦可进军徐州,从而围魏救赵。”
荀攸作为谋主,自然也是开口说出自己的计策。
说是计策,实际上是对於郭嘉计划上的补充。
他们这一批谋士,都是互相举荐而来的,互相之间都是友人关係,自然不会互相拆台。
所以便形成了如此默契,开口之人托出部分计划方案,定下此战大局,隨后其余人再將其补全。
如此一来,可有两个好处。
一来可避免谋士之间互相较劲,以免出现互相爭斗的局面。
二来,可查漏补缺,避免计划上的遗漏。
人毕竟是人,哪怕再聪明,偶尔还是会有一些疏忽的地方。
就好比,一个再聪明的人,他如果没有去过某个地方,出谋划策只凭地图,难免有漏洞。
这是,这第二点好处便可发挥作用。
你没有去过此地,但有人去过啊,哪怕其聪明才智不如你。
但凭藉著对此地了解,他便能够將你计划中的许多漏洞解决。
隨著一眾谋士互相商议,將此战方案彻底补全。
曹操立刻开始调兵遣將。
由曹操亲率十万青州军,夏侯渊率五千骑兵,一同出发济阴。
曹晏率五千骑兵屯兵高平,隨时准备奇袭袁术后方或者驰援泰山郡。
同时,曹仁率领三万青州军镇守泰山郡。
同时,隨著曹操势力的扩大。
他將许褚那些从譙县带出来的子弟兵纷纷分派给了许褚,让其组建一支奇兵,名为虎卫。
如今虎卫营被曹操派遣前往祊亭。
一旦曹晏选择驰援济阴,奇袭袁术后方,许褚便可在震慑陶谦,避免泰山郡出现战乱。
若是陶谦执意进军,许褚亦可从祊亭进军徐州,从而达成围魏救赵的效果。
当然,若是陶谦与眾人估算不同。
在曹晏尚未离开高平之前,便进军泰山郡,想要对曹操两面夹攻。
那曹晏便刚好趁势报仇,截断陶谦后路,阻击陶谦粮草运输。
同时间许褚亦可进军琅琊,迫使陶谦不得不分兵而战。
届时,曹仁,许褚,曹晏三人一同阻击陶谦。
如此一来,等到击退袁术,曹操挟大军而来,徐州唾手可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