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9章 159.他是唯一!  华娱从雪姨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那些人,是他的粉丝,是他的朋友,是他的家人,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地方,但此刻,他们的心都与叶柯紧紧相连。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他们共同分享著叶柯的喜悦与荣耀威尼斯电影节的颁奖结果一出来,尤其是叶柯获得影帝的消息,就像一道闪电划破了国內的深夜。

本来安安静静的夜晚,一下子就热闹得跟白天似的。

新浪娱乐的伺服器在结果公布后才三分钟,就彻底扛不住了,直接岩机。

编辑们眼睛瞪得溜圆,盯著后台那些跳个不停的红色报错代码,急得指尖在键盘上飞快地敲著,都快敲出火星子了。

等备用伺服器一启动,“叶柯大满贯影帝”这个词条就跟长了翅膀似的,每秒都有3万条新內容刷出来,才半个钟头,各种相关的阅读量就衝破了千万。

有粉丝翻出好几年前叶柯跑龙套的剧照,

照片里,他穿著件洗得发白的戏服,那是在《情深深雨濛濛》里,他演雪姨的儿子,看著挺落魄的,但眼睛亮得惊人,一股子劲儿藏都藏不住。

这条博客配著文字“从群演到传奇,他用了五年”,才一个小时,就被转发了一百万次。

评论区里更热闹,粉丝影迷纷纷表示恭喜。

而在外滩的led大屏幕上,循环播放著《陈汉生》的预告片。

一会儿是陈汉生著水果的手,满是生活的粗糙感;一会儿又是叶柯在领奖台上的画面,眼里闪著激动的光,这两个画面交替闪现,看著特別有感觉。

首都国贸的玻璃幕墙上,“恭喜叶柯”四个金色的大字在黑夜里铺开,亮闪闪的,比电影节现场的聚光灯还要耀眼,老远就能看见。

据说这两个都是叶柯的神秘富婆粉丝们的杰作,主打庆祝叶柯获得威尼斯影帝和大满贯!

《人民日报》的夜班编辑部连夜开了紧急会议。

本来都定好的文化版头条,说改就改了,重新排版第二天见报的版面上,通栏標题《电影的新高度》旁边,配著叶柯在威尼斯领奖台上的照片。

照片里的他穿著深灰色西装,手里的金狮奖盃映著灯光,眼神平静毫无波澜,看著特別沉稳。

文章里写:“当『大满贯”从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传说变成了真事儿,当咱们国內演员的名字,

能和世界影史上的那些巨匠排在一起,我们看到的不光是一个人的光荣,更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绽放。

叶柯的表演,让世界看到了国人的情感深度一一这些都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这篇文章清晨六点一推送,很快就占领了各大新闻客户端的首页。

有粉丝留言说:“小时候觉得奥斯卡离我们老远了,现在才明白,好电影根本不用贴什么標籤,能打动人心的就是最好的。”

娱乐圈的反应就像多米诺骨牌,从凌晨一直蔓延到正午,停都停不下来。

最先做出回应的是章紫怡的工作室发文:“恭喜叶柯,实至名归。”

文中还特意配了张两人几年前的合影。

除了章紫怡,周熏、黄博、徐挣等好几十位明星,都用各种方式表示恭喜,有的发博客,有的接受採访时提到,热闹极了。

《南方周末》更是专门出了特刊,名字叫《一个影帝和他的时代》。

记者跑去叶柯就读的北京电影学院,打听他上学时的事儿。

还採访了过去和他合作过的场务,场务大哥说叶柯那时候就特別能吃苦,脏活累活从不抱怨...—.

特刊里写:“叶柯从来不是那种一夜之间就出名的神话。他在剧团跑龙套的时候,会帮老演员背台词,老演员忘词了,他就在旁边小声提醒,

拍盲井时,为了演好一个矿工,他跟著建筑队搬了半个月砖,手上磨出了好几个大水泡,也没喊过一声累。

就连这次演陈汉生,他都在居民楼里住了一个月,跟著退休工人一起逛菜市场,听他们讲家里的家长里短,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谁家的老两口又拌嘴了,都记在小本子上。

那些说他『天赋异稟”的人,可能没看见他剧本上密密麻麻的批註,红的蓝的笔写得满满的,

也没瞧见他为了一个眼神练到凌晨的背影,镜子里的自己都看厌了,还在那儿琢磨。”

《电影艺术》杂誌的主编张池在专栏里写:“比起『大满贯”这个头衔,更值得咱们关注的是《陈汉生》里那些被忽略的小细节一一暖气片上搭著的旧衣服,皱巴巴的;抽屉里放著的泛黄电费单,上面的字跡都快看不清了;窗台上那盆歪歪扭扭的仙人掌,还开了朵小黄。

这些带著生活褶皱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內容。当叶柯说『这个奖属於普通人』时,他其实说出了所有优秀电影人的初心。

艺术从来不是飘在天上的空中楼阁,而是扎根在泥土里的种子,得慢慢发芽、长大。”

叶柯的手机,从颁奖礼结束后就没消停过,电话、简讯几乎是消息不停地蹦出来,响个没完。

其中有王劲松发来的一张照片:北电校史馆的展柜里,已经专门留出了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摆著他当年的入学通知书,那泛黄的纸页上,还留著一试时的批註“该生眼里有光”。

此刻,他们正要回国,飞机上李洋凑过来看他翻消息,突然指著一条笑出了声:“你看范小胖说啥?她说早知道你能拿奖,当初塞给你的水果就该按颗收费,一颗抵得上她半年片酬。”

叶柯笑著摇了摇头,眼里满是轻鬆看向窗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