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章 刺史来访  团宠小青梅,山匪大佬们藏不住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顾刺史和宋县令对这小山村不由得高看了一眼。

顾刺史年纪虽大,但身体还算硬朗,爬山不在话下,大家一口气就到了山顶村口。

宋县令张罗著就要把顾刺史亲笔题的牌匾掛到门坊上去。

然而宋县令一抬头,就不吭声了。

眼前门坊上赫然已刻著“良民村”三个字。

行云流水,铁画银鉤。

顾刺史:“郝村长,不知这字是何人所题?”

郝仁解释:“是村民们从別人字帖上找的字,拿来画了模子,然后找石匠凿在门坊上。”

“凿的不错!”顾刺史讚嘆。

同时心中也更加惋惜,这些村民怎么就没一个人念书考科举?

他多年前也是贫寒学子,家中拮据,吃过些苦,后来做了官,情况才好起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1

这些山野村民念了书,才能改变命运。

可惜了良才。

可惜啊。

顾刺史让衙役把牌匾放下来,在村里换个地方掛,別把门坊上这么好看的字给遮住了。

宋县令也欣赏门坊上的字,不过他的注意力没有在门坊上停留很久,他更好奇村內的景象。

跟著郝仁和白洵走进村,见人人都忙活著。

村里很乾净,家家户户门口都长了些野,在春风中招摇。

宋县令觉得这点很难得。

他去看过白云县其他一些村子,很多都脏污乱排,下脚都不方便。房屋门口只有潮湿的青苔杂草,一不留神就会滑倒。

宋县令看向郝仁:“想不到村民们如此有閒情雅致,还会在屋外种。”

郝仁失笑:“那是在下的女儿知知幼时调皮撒的种子。”

苏知知三岁的时候,有段时间喜欢把野种子扒拉出来,不管去谁家玩都撒一把种子。

第二年,家家户户门口就多了一簇簇野。

接著,一年开得比一年多。

苏知知也不喜欢地上脏兮兮的,看到鸡屎鸭屎就不肯下地走路。

於是村民们都自发地把自己门口的区域清扫乾净。

几人继续往前走,听见潺潺水声。

顺著声音看去,是一个很大的蓄水池。

水池上边架著数根劈开的竹竿,竹竿一根接一根地绑著,延伸的尽头接入山顶流下的泉水。

源源不断的水流就从竹竿倾泻进水池里。

“妙!此计实在是妙!”宋县令又激动了。

他要把这个方法记下来,下回去別的山村时,可以將这种简易省力的取水方式教给更多的百姓。

顾刺史也很欣赏村民们的智慧:

“不错,只要村民们肯用心肯使力,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的。”

这句话是他说了很多年的套话了。

听过这话的百姓未必越过越好,但是至少听的时候高兴。

顾刺史的目光转向山谷的时候,愣住了。

山谷处开闢了大片的田野,每一寸能种植的土地都利用了起来。

可是那拉犁的竟然不是牛不是驴 ,而是人!

顾刺史一时间很感慨,心中升起同情怜悯。

村子乾净好看又如何?连头牛都买不起,还在靠人累死累活地犁地。

山野村民,过得实在是苦啊。

顾刺史发话了:

“宋县令,良民村几次抓捕盗匪有功,当奖赏几头牛。”

宋县令也看见田间景象了,皱著眉对郝仁道:

“郝村长,村里过得这么难,你早应该告诉本官的。”

郝仁谢过了顾刺史,而后道:

“其实大家不觉得苦,比起前些年饥荒瘟疫的日子,已经好许多了。”

他的语气中有一种经歷过大难后的知足。

宋县令没经歷过岭南天灾之时,只听说那时饿殍满地,尸骨成堆。

他听著郝仁这样讲,心里更酸楚了。

山谷另一侧,放牛又放羊的孔武打了个喷嚏。

他揉揉鼻子,继续把牛群和羊群往草多的地方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