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言话音落下,就见高杰捏拳砸掌,咬牙道:“守?这地方硬守就是个死局!你方才说得对,豫东非久留之地。”
他说著,凑近些,压低声音,冷哼道:“朝廷难道真以为將你我的爵位升了,就能把我们拴在河南收拾这烂摊子?日后真打起来,还能指望谁?江北其余三镇?哼,他们能护住自己那点地盘就不错了!至於朝堂上的袞袞诸公,除了吵架,还能指望他们什么?”
说完,他顿了顿,眼神锐利地盯著许言:“所以,咱们得给自己找条活路,豫东不能待了,留在这里就是等死,依我看,大军不能原地驻扎,更不能分散去守那些无险可依的城池据点——那是自寻死路!”
许言心领神会,瞬间明白了高杰的想法,但是他並不准备跟高杰一起撤退。
准確来说,和高杰一起行动,只会成为他的限制,头顶有个高杰,隨时需要听从他的调令,总是不如许言能够独自行动来得自由。
不过,这豫东的確是不能继续待著,就算要待,也要转战汝寧,也就是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交界的大別山地区。
大別山地区,明末被称为英霍山区,自崇禎年间,义军革左五营便曾经到此安营扎寨,抗拒官军的围剿,当地的一些地主官绅为了对付农民军,也据险结寨,相互联保。
到后来弘光朝廷灭亡,江南百姓迫於清廷的剃髮令奋起抵抗时,这一地区的绅民也闻风而动,利用原先的山寨作为抗清据点。
英霍山区能够成为抗清根据地,最大的因素便是它的地利,山区层峦叠嶂,形势非常险要,並且能够连通三省。
许言若是以此为根据地,既能依託山势进行固守,又能与明廷的江北防线遥相呼应——这一世高杰没有横死,有他存在,应该能够避免被清军摧枯拉朽横扫的命运,再不济也能退守淮河一线。
守江必守淮,明廷即便是忙碌於党爭,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不会放任清军攻破淮河防线,饮马长江。
想到这,许言沉吟片刻,对高杰说道:“督镇,依末將愚见,豫东虽不能固守,但也不能就这样放弃,黄河防线被攻破只怕是时间问题,但淮河防线,或许大有可为。”
高杰微微蹙眉,道:“你有何看法,大胆说出来便是。”
许言沉声道:“末將愿前往汝寧府,於英霍山区设置防线,若朝廷未来果然退守淮河一线,也可遥相呼应,互为犄角。”
“英霍山区?”
高杰一愣,思索起这英霍山区是在何处,他很快便回过神来,沉吟道:“英霍山区內部鱼龙混杂,叛逆、乡绅、民团等相互对峙,你若要前往英霍山区,需先要將各方势力平定,否则非但无所作为,反而还会被拖住手脚……”
“但此地是中原咽喉,战略要地,必须要掌握在我军手中。”许言认真道,他的言语中充满恳切:“况且若清虏自西面而来,定会猛攻英霍山区,末將愿作为督镇侧翼之屏障,以报督镇提携之恩!”
说罢,许言戏精上身,当场单膝跪地,抱拳请命,高杰听了他这一番话,心中不免有些触动,他张了张嘴,半晌后,才缓缓点了点头:
“也罢,既然你有此决心,我如何能够拒绝?你去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