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5章 工程样车下线!!(7200字)  从山寨老头乐,到工业霸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5章 工程样车下线!!(7200字)

接下来三个月。

传统造车界的风向,依然是稳步发展,总体来说变化不大。

这些年,国产车的总销量一直在增长,再加上产业链的逐步完善,传统大厂的股价与规模每年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升。

燃油车领域。

由于政策和排放的双重导向,大家对砸钱猛攻发动机变速箱这一块,已经没太高的欲望了。

一方面,专利上没优势。

哪怕砸出个自研v6、大v8车型,也是费力不讨好。

能负担得起的这个级别燃油车以及排放税的消费者群体,实在太少。

加上碳积分政策的执行。

大环境导向下,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考虑将大笔研发资金投入,砸在新能源赛道上,不管是纯电、增程、插混。

或者干脆成立个子品牌搞搞事情。

于是。

新能源造车界这边,一匹“黑马”的出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十一月。

星辰mini率先突破两万五千台交付,以极其夸张和抽象的销量,震动了整个行业!

五菱miniev作为这条赛道的追随者,也凭借着强大的渠道优势,宣布月销量突破一万台,进一步验证了入门新能源车赛道的火爆性。

当然。

五菱集团的高层面对记者采访,也一再公开强调,“纯电mini”这条赛道他们才是先行者,只是晚发布了一段时间!!

十二月。

奇瑞小蚂蚁、长安奔奔mini ev、科莱威等几款新能源mini,正式宣布隆重上市!

纷纷打出年轻低成本、绿色出行的口号。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车型的外观都或多或少变得圆润好看了不少,比许易印象里的初代新能源mini,颜值方面改进了一大截,还都配备了大屏,多少算是蝴蝶效应了。

在强大的宣发和渠道能力下,市场反馈相当热烈。

一时间。

新能源入门车赛道一片火爆。

有业内人士表示。

限牌城市加上入门新能源mini,简直就是王炸组合,如果算上老车报废与置换补贴,提一台这样的新能源车,甚至只要两万八!!

但很快。

某位知名经济学专家公开表示,过多的微型新能源,或将挤占一线城市交通资源,建议国家出台政策规范。

这话一出。

立马成为众矢之的,掀起了一轮新的骂战。

“牛逼的砖家,见不得普通人好是吧!”

“这个建议很好,麻烦以后不要再提了。”

“砖家平时都是坐豪车出门的。”

“你了不起,你清高哇……”

“这砖家是人我吃!”

……

一月。

星辰汽车总部。

“许总,目前我们门店覆盖范围已经达到七十多个城市,全国销售网络还在持续扩散,销量方面上个月环比略有下滑,刚刚达到两万一千台,友商推出的竞品多少还是对咱们造成了一些影响……

在限牌城市的发力,还是一如既往保持稳定的,最近网上专家的逆天言论,倒是让年轻群体都忿忿不平。”

俞年略带哭笑不得的语气。

这年头,每次有点什么风向,就有这种砖家跳出来作妖,指点大局。

“这言论不逆天,搞不好……再过不久真会变成现实。”

许易呵呵一笑,一反常态的说道。

俞年神色一紧,“我去?!不能吧,新能源赛道才刚刚起步,这意思国家后续,不会给免费送牌的支持了?”

“倒不是……新能源车的牌照还会继续送,但纯电mini车型这个bug,估计已经引起上面的关注了。”

许易摇摇头。

迭加补贴,两三万块的小车,就能薅一张通行牌照。

多好的事儿?

天上掉馅饼一样。

覆盖范围还大,几乎无门槛。

像这种国家发福利的事情,能持续一段时间,就不错了。

而且也确确实实,是建立在燃油车主的贡献基础上。

没有大家贡献的蓝牌,还有车船养路税,加油费,也没有后续新能源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嘛。

能源转型,为了发展只能做出取舍,跟上大潮流才能借势崛起。

没办法——

只能再苦一苦燃油车主了!!

在他的印象里,纯电mini大规模爆火后,也就过了一两年的时间,魔都和深城这些限牌城市,就宣布要对享受绿牌的车辆标准,做出调整,限制了一部分新能源微型车的泛滥。

到后续,更是公开表示车长低于4米6,价格在十万块以下的新能源车,都不给送了。

虽说,按照时间推算那都是2020年以后的事情了。

但大环境政策的落地,不是这样算的。

因为交通资源是有限的。

目前限牌城市加上其他一二线城市,已经在明令驱逐老年无牌代步车,就是为了缓解道路资源紧张和堵车的问题。

对于小型车,上头内部应该是有一个限度。

超过了这个限度,那相关的政策提前下发,也不是不可能。

毕竟国家免费送绿牌送补贴,也不是为了微型车开的绿灯。

这玩意压根就没技术含量。

前期能在空白赛道走出这么大的捷径,已经算赚大了。

而这种专家能突然冒出来,更像是提前给相关群体吹吹风,试探下舆情。

“问题不大,就算是要限制,纯电mini赛道也是经久不衰的。”

许易摆摆手。

相关政策要下来,起码也还要有一年的缓冲期。

到时候就算不依靠限牌城市的发力,他们的车型销量,也可以往其他城市发力,包括乡镇地区,稳定在头部两三万的销量。

只要极星电池落地。

再把星辰mini进行一些小改款与升级,加上笼式车身设计和更多的安全性防撞设计,将会成为下沉赛道最安全的头部微型车。

中午。

许易在公司食堂吃了个饭。

随着公司规模的提升,食堂质量来了一次大升级。

除了升级菜式的家常炒菜之外,又额外增加了驴肉牛杂小火锅、各类干锅、烤鱼、炸鸡、水饺、加上丰富的粉面汤食物,免费的饮料……

按照每日60的公司餐标,平时喜爱美食的员工群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圆润起来。

“看来……公司健身房的建设,是时候提上日程了啊。”

许易摸着下巴感慨。

目前他们公司的福利制度,虽然和互联网大厂比不了,但也算超出传统公司规格了。

员工生活质量上去了,健康方面也得操心下了。

过度的肥胖,不利于长期奋斗啊。

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许总……”

“许总好!”

走出食堂,一些新入职的年轻员工,看向公司大boss的眼神充满憧憬的光彩。

“诶——都好都好。”

许易面带微笑回应。

下午。

由助理小周驱车,许易坐在后座,朝着星辰f1工厂出发。

星辰f1工厂的大基建,终于是到了收尾阶段,设备采购也按流程入场了。

工厂会议室,厂里众高层都在。

“设备到货进度怎么样了?”

“许总,四条冲压线的舒勒压力机上周到齐,目前还在安装阶段,焊装的200台发那科机器人都就位了,涂装的电泳线调试完毕……喷涂机器人在编程,总装线框架刚搭好……总的来说,都已经到最后竣工阶段了,一季度末调试完毕就可以正式进入量产了。”

郑铁简单汇报道。

工厂采购经理将核心设备和相关开支的清单,列了长长一本。

这一次。

光是采购核心设备预算,就费了大约十七亿。

供应商采用的都是行业顶级,压力线这边采购的是德国舒勒和日苯小松,柔性焊装线采购的发那科与abb,总装线和检测设备,国内比较成熟了,采购的是中汽工程与国内供应商。

一期厂区规划的是20万台产能,后续二期可扩展至50万台满产能。

工厂内部,各个工间的工人正在忙碌,供应链来的工程师在负责协助调试设备。

随后。

许易又和常驻工厂的设备供应商代表聊了聊。

都是外国人,然而中文表达也是相当流利。

具体的细节,许易也不能说完全懂,就是随便确认了一下设备精度与交付、机器人调试进度方面。

如今这些工厂设备,对比他们星辰mini的总装工厂。

无论是精度还是制造工艺,效率,都是遥遥领先级别!

拿冲压这一环节来说,顶级的舒勒伺服压力机动态精度能保持在±0.01mm,连续10000次,精度波动也不会超过0.005mm。

涂装方面,进口顶级设备的涂装,几乎无误差,电泳膜和漆膜的精度能稳定在±1.4μm,喷漆色差在1以内。

……

顶级设备所带来的产品一致性高,返工率低,生产效率直线提高,这些都不用说了。

同时也意味着。

在他们星辰f1工厂所生产的汽车,工艺精度将会进一步提升。

体现在消费端,就是“车身缝隙更小了”、“后期因公差出问题的概率更低”、“感觉更耐造了”等潜移默化的体验……

可以这么说。

高端车不一定精度都高,但精度高的一定都是高端车。

在生产端要做到工艺上的完美,成本是相当大。

……

视察完工厂这边,完成了一些对接工作。

接着。

又过去一周时间。

整车研发中心那边,终于发来一条令许易期待已久的喜讯!

星辰s7——

第一批工程样车正式迎来下线!!

整车研发中心的露天测试场。

一台崭新的工程样车,缓缓驶出试制车间,

在场的众多研发工程师,盯着这台新鲜出炉的测试车,眼神隐隐有了一种激动。

从研发立项,到技术确认,再到今天的样车下线。

期间经历的日日夜夜和辛苦,仿佛还在昨天。

正常来讲,新势力从立项再到造一台车,起码也需要1.5年—3年的时间,尽管国内产业链完善,也很少有人突破这个周期(低价拼好车除外)。

新能源车,毕竟是一个全新的赛道。

而在星辰研发部,这台车的立项到样车下线,仅耗费了不到十个月。

除了超出常规的研发效率之外。

也是因为有前期的积累。

核心的电池技术和电机技术,在新车立项之前,就已经有所验证。

并且他们对第一台车的配置,要求也不高。

没有一上来就搞个“超跑动力平台”、“奢华定位”之类的……

技术验证和配置组成并不复杂。

作为一款定位在家用级别的新能源轿车,解决了最关键的动力和底盘,车机之后,其他的方面都是一路平推。

于是。

也就有了今天的顺利落地。

许易从公司楼临时出发抵达整车研发中心,快步到测试场时,整个人神态变得轻松起来。

孙鹏飞和王景明几名工程师都迎上来了,脸上带着笑。

许易一眼望过去,一台接近完工的测试样车静静停在那。

脸色浮现惊叹。

这是属于他们星辰的第一台车。

也是市面上罕见的,有这么独特新能源设计风格的一台车。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目前的新能源市场,除了国外的特斯拉,以及国内几家新势力之外,其实大多还是沿用燃油车的外观,或者是以此为基础慢慢的演变过来。

毕竟,从头开始设计外观,也要很长的周期和成本。

另外应对续航的痛点,大家的“军备竞赛”才刚刚开始,对极致风阻外观的打磨与设计之间的平衡,都在摸索阶段。

可以看到——

“星辰s7”整体的外观设计。

从侧面看,修长、流线、柔和。

车漆是最简单的曜石黑。

虽不如成本昂贵的金属漆那么有质感,配合出色的外观设计,却给人一种深邃、静谧的感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