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喜气洋洋 大明寒门崛起
张云没有拒绝当即答应下来,“七叔想写什么,有什么要求?”
“叔没啥大念想,就盼著家里那个皮小子能收收心,像你似的,读点书,明点理!写点盼著娃儿读书上进的!”
张云点点头,思忖片刻,铺开红纸,提笔写下: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横批:耕读传家
张老七凑近了看,用手指虚点著“诗书”二字,满意地咧开嘴直点头:“这个好!这个正合我意……好!写得好!”
他小心翼翼拿起春联,临走时,从怀里掏出十余文钱放在张云的小木桌上:“云哥儿,拿这噹噹润笔……钱不多,別嫌弃!”
“七叔,使不得,做侄儿的怎么能收你的钱……”
“叔给你你就收下,你们家也不容易……”
一番推让之后,张老七最终还是把钱硬塞进了张云口袋,都这样了,张云也就只好收了。
张老七之后,仿佛打开了闸门一般,很快左邻右舍就都来了。
东头寡居的李婆婆想要个保佑身体康健的;西村的赵木匠想要个招財进宝、手艺兴隆的;
后村刚娶了新媳妇的张老大也来了,想要个夫妻和睦、早生贵子的……
小小的张家院子顿时热闹起来,充满了乡亲们朴实的笑语和期盼。
张云站在小木桌后,成了最忙碌的人。
他耐心地询问每个人的心愿,根据各家的情形,在红纸上笔走龙蛇。
给李婆婆写了一副: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横批:松鹤延年
给赵木匠写了一副:生意兴隆通四海,財源茂盛达三江,横批:招財进宝
给张老大写了一副:良缘一世同地久,佳偶百年共天长,横批:天作之合
后面人越来越多,张云也越写越顺畅。
又写了些“爆竹声中辞旧岁,梅香里报新春”、“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財”等等应景的吉祥话。
邻居们得了称心如意的春联,个个喜笑顏开。
他们表达谢意的方式也朴实无华:李家婆婆送来一小包珍藏的红枣。
赵木匠送给了张云一个自己打造的笔洗;张老大送给了张云一刀纸。
更多的人带来了鸡蛋、炒黄豆、一小块飴或者一把自家晒的菜乾。张云一一谦让推辞:“乡里乡亲的,写几个字不算啥,使不得,使不得……”
但架不住乡亲们真诚的热情和“必须收下”的坚持,只得在父母的示意下,由王氏在一旁代为收下。
王氏用一个旧簸箕装著这些零零碎碎的“润笔”,脸上笑开了,眼角眉梢都是骄傲,不住地对张云说:“云娃儿,看,出息了!能帮衬乡亲了,这可都是你读书读来的体面!”
说完还得意的看向张老四,张老四想到自己当初居然反对张云读书,也不禁感慨连连。
年节的喜庆並未冲淡张云求学的热情,张昶也时常来找他。
有时是在张云家那间烧著柴火的小屋里。
有时,他们则是去到族学里那清冷下来的书斋。
王夫子虽然放了冬假,但將书斋钥匙交给了张云,允他隨时可以进去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