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79章 南北和议:名动天听  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別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建文三年春夏之交的河北、河南大地。

燕军挟藳城大胜之威,铁骑所指,势如破竹!

画面流转,一座座城池的城门在燕军兵锋前轰然洞开,守城官吏士绅簞食壶浆,伏拜於道旁。

燕军旌旗如林,兵不血刃,直抵黄河之北的重镇——大名府!

就在这威压南廷、大局似定的关键时刻,朱棣却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

画面中,朱棣端坐案前,亲自挥毫,笔走龙蛇。

字幕揭示其书大意:“今奸臣齐、黄虽被驱逐,然其削藩毒计已深入骨髓,祸乱朝纲!朝廷若不彻底改弦更张,昭示天下放弃削藩,本王为宗庙社稷计,不敢遽然罢兵!望陛下明察!”

此书上表,看似求和,实则诛心!字字句句,皆在逼迫建文帝公开认错,彻底否定削藩之策,自毁道义根基!

金陵奉天殿(建文三年)內,建文帝朱允炆拿著朱棣这封软中带刺、咄咄逼人的“和议书”,脸色苍白,六神无主。

他慌忙召来心腹谋士方孝孺商议。画面中的方孝孺,面容清癯,目光沉静,他捻须沉吟片刻,献上一计:可假意允诺和议,遣使回报,以骄燕王之兵,懈其军心!同时密令辽东等地兵马,星夜兼程,直捣燕军空虚的后方北平!南北夹击,大事可成!

朱允炆如同抓住救命稻草,立刻下旨,任命大理寺少卿薛嵓为钦差,持节北上,与燕王“议和”。

---

天幕画面切换至大名府燕军大营。

中军大帐內,气氛肃杀。朱棣高踞主位,甲冑未卸,眉宇间带著征战杀伐的凛冽之气。

帐下诸將如朱能、丘福等,按剑而立,目光如刀,冷冷注视著被亲兵引入帐中的朝廷钦差——大理寺少卿薛嵓。

薛嵓身著緋色官袍,努力维持著朝廷使臣的威仪,但在这一帐虎狼之將的逼视下,额角已渗出细密的汗珠,捧著节杖的手也有些微颤。

薛嵓强自镇定,將建文帝(或者说方孝孺)交代的那套说辞朗声宣出:只要燕王殿下您立刻放下武器,解除武装,朝廷大军傍晚就能撤回!从此罢兵言和,共享太平!

帐內瞬间陷入一片死寂,落针可闻。

朱棣面无表情地看著薛嵓,眼神平静得可怕。

过了足足数息,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著一种洞穿一切的讥誚和冰冷刺骨的寒意:

“哦?旦释甲,暮旋师?”

他嘴角勾起一丝没有任何温度的弧度,目光如利剑般刺向薛嵓:

“薛少卿,这话……”

“怕是连三岁无知的孩童,也誆骗不过吧?”

“轰!”帐中诸將再也忍不住,爆发出压抑不住的鬨笑声!

朱能更是笑得捶胸顿足,指著薛嵓:“听见没?三岁小孩都不信!你们建文朝廷,是把我们燕王殿下当傻子糊弄呢?还是你们自己蠢得没边了?!”

薛嵓被朱棣一句话和满帐的鬨笑臊得满脸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他嘴唇哆嗦著,想要辩解,却发现任何言辞在此刻都显得如此苍白可笑!

朝廷这所谓的“诚意”,连他自己都觉得荒谬!他只能深深垂下头,承受著这无声的羞辱和失败。

---

奉天殿內,肃穆的气氛因天幕上薛嵓的窘態和朱棣那句“三岁孩童不欺”的犀利嘲讽,而泛起一丝微澜。

吏部尚书詹徽看著天幕上“薛嵓”这个名字,白的眉毛紧紧皱起,似乎在努力回忆著什么。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起身出列,对著御座上的朱元璋躬身奏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