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水稻丰收
韦氏识字,数量有限,就是会背些列女传之类,她并不过来,只有文翰,拿着书研究半天,最后感慨:“我还是不如文瑾,他有时候字都不认识,却就是比我想得深,懂得也多,是他看书比我细,比我肯用心。”从那以后,文翰读书不只是看书上的解释,还用心去理解那个解释,他对论语理解掌握水平突飞猛进,不亚于天天在学堂,跟随先生念书的优秀孩子。
接下来的日子,文瑾和文翰试验了多次。文瑾是化学课上学来的,对步骤和用料,记得十分精准,可惜原材料不对,她又没法测定其纯度,只好一遍一遍的试,折腾了七八天,配料终于冒泡了。
她一共用了三个配方,把鸭蛋分缸腌制,七八天之后,腌制过程结束,文瑾亟不可待得抽了些试样磕开检查,有两缸成了,一缸坏掉。
文瑾把最好一缸的配方记下来,把另一缸的分给亲朋邻居吃了。然后,开始了大量的腌制。
石灰、草木灰和碱土,反应生成苛性碱,鸭蛋泡进去,碱液遇到蛋白质,发生化学变化,这就是腌制的原理。
六七天时间,化学反应就完成了,接下来,就是储藏和运输的问题。
用腌制的汤料和泥,把腌好的鸭蛋包上,然后再滚上麦衣。(书上是稻壳,文瑾没有,自作主张,换成麦衣)
没有橡胶手套,直接接触碱液和成的泥巴,双手的皮肤都被腐蚀烂了,又红又肿,疼得要命,大山来了,见到很心疼,回家让铁山把灰鼠皮的毛烧掉,给他们做了好几双皮手套,这才解决问题。
王继善亲自拿着变蛋样品,去了一趟省城。他记得是这个味儿的,可还是不确定,二十天便赶回来,还把亲戚带来了,看到文瑾时,两眼都能冒出星星来:“对的,就是那个味。”
文瑾把她观察到的那个沈先生的情况说了一遍,她也顾不得管文翰会不会怀疑自己什么了,反正,从现在开始,她要让这位堂哥早点成熟起来。
沈先生见文瑾答应很爽快,却很平静,连惊讶的眼神都没有,看文瑾的眼光,略微沉了一下,就那么一闪,就过去了。
王大山脸上的感激,不知该怎么形容,只有一个劲地点头。
腌制好的五百来个鸭蛋,随沈先生一起走,沈先生给了文瑾两个五两的银锞子,上面打着,整个河东人最信赖的“恒信”字样,光那两个字,都不是普通人所为,文翰立刻就临摹上了,文瑾也觉得,肯定是真的。
“行!”文瑾点头,她估计一个变蛋,大概能卖一百钱,虽然对方拿走了大多数的利润,可给他的也十分可观,可观到了以前让他做梦也没想到的地步。
“明山怎么不来了?”文瑾打岔道。
文瑾和王继善的对话,落在沈先生的眼里,他一直很平静,只有在王继善懊恼时,眉毛很轻地抖了一下。
“好呀。”
文瑾懊恼地一拍脑袋,转眼就笑了:“我给人说是腌坏了,别人再问起,我就说不小心打翻了石灰桶,再也配不出来了。”
“我半个月前尝过,都馋了。”文瑾一副忍不住的模样,王继善听了,自然明白什么意思,心里对文瑾评价更高了一层。
随便从缸里拿出一个松蛋,剥开,看到墨绿有些发黑的蛋白,微微闪着光泽,王继善连连点头。文瑾又剥了几个,用凉开水冲洗干净,切了一盘,请王继善和他亲戚沈先生品尝。
文翰很吃惊文瑾会这么说,但文瑾的话,更让他震动,眼睛都瞪圆了,他从来也没想过,想要科举入仕,除了现在得努力学习,其他方面竟然也得学习和努力。
他还真是个经不起人情压力的。
这人可真深沉,绝不是自己能惹得起的。
“不找,不找。”王大山的脸,简直不知该怎么笑了,“文瑾呀,哪里找你这么好个娃呀。”
“文瑾,我们能帮着你收稻子不?”
“应该不会错的。”王继善商海老油条了,此刻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
送走沈先生,就该收稻子了。文瑾和文翰的手还没恢复,便打算请人收割,王大山来了。
“报恩的方法很多,但若关乎原则,就不能有一点儿的退让,哪怕担一个忘恩负义的恶名。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你好你坏,不是一件事一两天能看出来的。你要有自己的底线,否则,就和我在家种田吧。”
“哦,好,就这么说。”
文翰和韦氏,简直是狂喜了。
“哎呀,文瑾,我听贱内说你给村里人尝了那鸭蛋。”王继善忽然想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