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大山伯,种水稻要有水源保证的,得随时可以浇水,既不能旱了,也不能涝了,地皮得看着湿的发亮,但还不能见明水,你家的地有这么方便的条件不?”
官场里尔虞我诈,文瑾必须早早开始为堂哥打预防针,不然,将来怎么死都不知道。
文翰第二天收水稻时,还时时发愣,让大山以为他病了呢。
“这就好,你可以照着我这个水车样子做一个,到时浇地也方便。”
“王伯伯,先别高兴,咱们再打开尝一尝,据说能存放半年的,可现在才存了一个月。”
“他也这么说,爹爹非要说他引得你走歪道儿,不许呢,这回收稻子,我就带上他。”
文翰看着他走出村子,满脸喜悦,高兴地一拍巴掌:“哎呀,总算帮了大山伯一回,我这心里呀,好歹安宁了些。”
背过韦氏,文瑾找文翰谈话:“哥哥,你若是想考试科举,就不能有这么重的报恩思想,你要有原则。”文瑾很严肃,文翰嘴动了动,却答不出来,最后,没点头,也没说不。
剩下的是一个锯开的银锞子,目测不会少于二两半,王继善又给了两贯半铜钱。
一句话让王大山的脸,一下子红到脖子根。
“你想他来?”
“嗯呀。”
“不不,我不是这意思。”大山的脸又红得厉害,“文瑾,我家人多地少,我本不愿意来,老爹爹病了,明山,还没娶媳妇……”他语无伦次,说了半天,也没让人听明白。
文瑾很满意。
“咱们两家关系这么好了,你竟然对我还难说出口。我本来就打算这稻子留两百斤来吃,其余都育秧,明年谁愿意种,随便来买,我负责教怎么插。不过,不管丰收,若是半路出了岔子,可不许找我。”
这个时候的假货,非常少。何况王继善也跑不了,划不来为了十两银子骗人。
万幸此人是友非敌,还很诚信,也比较君子。
王继善这人,还真不错,若是他只说比咸鸭蛋贵一倍,那就是六文,文瑾也会痛快卖出的,这都比他预想的多了呀。
沈先生穿戴很讲究,细布长衫,头上束发的玉冠莹润瑞泽,应该是上好的羊脂玉,身上没有更奢华的装饰,整个人显得大气又内敛。
韦氏和文翰,根本就看不出这人有钱,虽然三人都不懂玉,文瑾好歹还有点见识,那娘俩自然不识货,韦氏后来感慨过一句:“那种细布,不知怎么纺出的线呀。”原来她的重点,都放那个上面了。
“行!”文翰很痛快地回答,“虽然只有不到三亩,我估计能收上千斤,我们就三人,哪里吃得完那么多,大山伯,分你一半。”
沈先生也不错,运输、储藏过程,会有损耗,也很费钱,他们担负着商品流通过程中,风险最大的一环,但却并没有对文瑾这边多么苛刻。
大山拒绝了,能看出他急着回家,韦氏只好随他的意思,变蛋一个都没了,文瑾只好装了一藤篮的咸鸭蛋和新鲜鸭蛋,算是礼物,王大山见不肯带上,钱家人一脸的过意不去,红着脸接了。
“有,有,我家有块地,就离这溪流很近,嘿嘿,水从你家地旁流过去,拐两个弯儿,就到我家地边了。”
“大山伯,你不会明年也想种水稻吧?”
沈先生亲自和文瑾讲价钱:“你只要答应只卖给我家,一个三十钱,我派人来运,每次现结。我会给你一些散钱,但不会很多,毕竟铜钱不好带,多的都是银子,可行?”
韦氏热情留大山吃饭,丈夫不在家,可是儿子和侄儿人虽小,却能顶起门户,她并没有女人在家不方便的感觉,反正是儿子陪客人。
大山这人,也没收过水稻,竟然把堂兄弟也带来了,三亩不到,六个棒劳力,一天便收割完了。
文瑾借了邻居魏叔叔的打麦场,用自制的脱粒机,就是圆木滚子上,钉了很多钉子,用脚踩着转圈,把稻子穗子放上面拍打来脱粒。可惜脱粒机太小,最多一人踩,两人脱,王家的人非要帮着干,大山和明山,以及保山和林山,两班换着,一班脱粒,一班摊开晾晒,晴好的天气也来凑趣,忙了几天,收割翻晒,全部完工。
竟然有一千三百斤,亩产四百多。
不光是山窝村,林津镇的人都知道了。没有好的种子,没有化肥,没有机械化的耕作手段,这个产量很让人吃惊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