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祖文和长子叶国轩是昨天才到的靖州,可因为王振宇的心急,顾不上让自己未来的老丈人多休息一下了,立刻组织召开了这个小会。
陈绍提出的改革路线书现在被抄写了五份,在座的人手一份。现在,所有的人都在仔细看这份计划书。
具体来说,陈绍对于改革的设定的大方向跟王振宇是一致的,但并非没有区别:
一是在基层组织方面改革,这点陈绍跟王振宇出发点基本类似,都是计划在维护原有社会结构基础上,为扩充势力增加新的东西。而区别方面,则是陈绍和自己的老师王闿运一样,颇有些轻视商人,认为商人善于见风使舵,不能作为依靠。
王振宇对此则不认同,商人也是人,就追逐利益来说,和农民的区别不大,不然后世为什么那么多农民能成商人呢?可能唯一的区别就是在坚决程度上。而且即使是这个程度,其实也是一个假象,农民就不见风使舵了吗?那什么叫农民式的狡猾。见风使舵是人的特性,和职业,阶层的关系并不大。商人为什么看起来没农民兄弟可靠,不是品性不好,而是他已经不是光脚的了,对于穿鞋的人而言,已经不可能跟依然光着脚的农民兄弟那样,用一点蝇头小利就能驱使的了。你要让商人如农民一般跟着你坚决的开创一番局面,那你就得足以打动他的利益出来。而手上军队不足五千,地盘不过一府,靠山不过是个镇守使的王振宇能拿出来忽悠这些精明人的东西实在是乏善可陈。
及时是这靖州的政权,也不足以让商人们倾力相助。所以王振宇玩得就是一个概念,从今往后,只要我王振宇的势力蒸蒸日上,在我的辖区内,就要搞民主,就要搞议会。这对商人而言,不单单是权力那么简单,更是一种希望,一种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保障。
既然有概念了,那么大家就来投资吧,投资的越大,收益自然也就越大,当然,风险也就跟着大了,想降低风险吗?那就跟老子一起战斗吧,不为别的,就为了保卫老子许给你们的那些田。
这点分歧影响不大,因为陈绍的重点落在县议会:
各县范围内设设立一百个行政村,同时不设立乡镇,只是沿着商道(陆路)部分设立商镇。而这些商镇的作用一是收购各种农产品,二是提供各种农民无法自行生产的生活用品。
最让王振宇吃惊的是陈绍跟王闿运还有些不同,他居然还懂些营生的道理。要知道王门向来就自视清高,轻视营生的,难道王闿运年老了就转性了,准备弃儒从商啦?
接下来是万耀煌和徐源泉提出的关于军事方面的改革,毕竟如今大局基本上是稳下来了,虽然王振宇知道民国的乱世才刚刚开始,但真要参与天下争霸,并非要一味的去发动战争。你也得先巩固现有的势力,稳住了自身的基业,才敢迈出扩张的步伐,最终也才能去问鼎不是?
县公安局局长由县长提名,县议会任免。
按照这个标准,每县的地方武装人数将达到六百人,王振宇细微思索一下,感觉这点兵力如果是维持地方,基本上还是充足的。
上交县政府的部分则由县议会统一归入县财政。
军校分为士官系(主要培训连以下军官,如排长,副排长,司务长等,从中学毕业生和现役士兵中考试选拔),步兵指挥系(培养步兵连以上军官,从现役连以下军官中根据战功和推荐选拔回炉),炮兵指挥系以及参谋系(培养专业的军事参谋人员),另外设立战略研究学校,专门培养军情特工人员和情报分析人员。
安保大队相当于一个步兵营的建制,下设三个中队。
由于战事需要,野战军从各地保安支队机动中队抽调优秀兵员后,出现的临时缺口则从护路中队中抽调,护路中队缺口从护民中队抽调。
听完陈绍的陈述,叶祖文满意的点点头,然后侧身对王振宇道:“文正啊,你这是从哪里请来了这么一位大才啊,好福气啊!”
首先,根据陈绍在靖州近一个月的调查,提出了一个赶集制度。即每县范围内设立十个商镇,每个镇子设立有学校(小学),卫生所,治安派出所和一个护路小队,和各类商铺以及市集。每五个商镇设立一个小商团,允许任何商人参加,每五日在一个商镇赶一次商集。商镇的日常管理由该镇的商会自行负责,治安派出所隶属于县政府,护路小队隶属于上级护路中队。
第一是设立军衔津贴:士官月补五块,尉官月补二十块,校官月补六十块,将官月补一百块。
第三是设立高级军官补贴:团级军官月补十块,旅级月补二十块,师级月补三十块,军级月补五十块。
第四是战时发双饷,伤残一次性按照该员所在级别正职月饷标准的12倍进行补偿,同时由镇守使府民政司负责造册每月支付1块钱光荣饷为其遗属生活费。
县长由县议会选举产生,各县每年财政预算在固定上交府的比例之外由县议会审核。
第一个中队是护路中队,下设十个不满编小队,一百四十人。分驻在各商镇,每年对调一次,负责守护商镇和商道的巡查,半数配备骑兵。
而在县城的建设和管理方面,陈绍完善了议会的权力结构:
同时府县掏出一笔钱,修整整个商路,改善路面情况,加速商品流通的效率。
第二是设立家庭补助:尉官月补十块,校官月补三十块,将官月补八十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