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两天,洪江的主人就从周则范变成了王振宇。而周则范留在洪江的,只有周则范三笑丢洪江的故事。而周则范也留下了周三笑的绰号,成为洪江市民茶余饭后的笑话。
王振宇也不傻,他不愿意留话柄给省府的人,依然保留第五守备区,周则范依然是名义上司令,只不过这个司令被礼送出境了而已。
于是洪江好像什么都没变,又好像什么都变了。。。
民国元年六月二十八日,王振宇大步迈进了洪江守备司令部。这里之前是周则范的驻地,再往前就是洪江的县衙。不过从现在起,这里是王振宇的临时住处。而何健等一批军情处潜伏在洪江的军官此时已经换上了蓝灰色的军装,在这里安心等待王振宇的接见了。
随着宋浩民的一声司令到,所以等候多时的军情处人员全部起立,整齐的向大步迈入正堂的王振宇行了一个十分标准的军礼。
王振宇对于着装并不是十分讲究,他身着的也不过是一套普通的蓝灰色军装,和猛虎旅的其他官兵并无二样。唯一可能不同的,只是领子上那闪闪发亮的将星,似乎是在时刻提醒着所有人,这是一位少将。
接下来,王振宇将给这次洪江战事中立下最大功劳的军情处人员颁发晋升命令和新军衔。
当何健激动的从王振宇手中接过军情处长任命时,眼泪忍不住的就夺眶而出。自己终于从一个小警察变成了猛虎旅的中层军官了,这些年来的不得志,父亲的失望,亲朋的嘲讽,在这一刻被洗刷的干干净净了。王振宇满面笑容的看着这个有些失态的部下,轻轻的拍了拍他肩膀,然后将少校领徽挂在了何健的领口。
说实在的,王振宇并不喜欢这个用领徽表明军衔的方式,他认为军衔就应该体现在肩章上,那才是真正的大气,美观。
晋升和授衔并没有费太多时间,毕竟潜伏洪江店的军情人员拢共不到十五人。
4.徐东甫,江西新干县人。洪江富商。16岁进同族富商“徐复隆”油号当徒工,勤劳苦干,多有建树。自立门户,开设“荣昌祥”布店、“徐荣昌”油号。他广纳贤才,运筹帷幄,长操胜算,资本逾百万银元。却居丰思俭、富不忘本、舍财济人,社会慈善募捐有求必应。对于这个人,何健还特别用一段小楷标注,今年四十有五,对于实业兴国也是很有热情。这个标注,让王振宇立刻对这个商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这方面李鸿章到是走在了前面,他当年整合诸商的办法很实用,就是开公司,大伙入股,然后赚钱分红。既然有利可图,诸商自然倾力相助,如今到是可以借鉴这个办法。
王振宇随后思索了良久,那就办一个湘西开发公司吧,把洪商手里的洋子通过这个公司周转,用于湘西的建设。。。
他十分谨慎的回答道:“司令可还记得卑职上次的书信中提及的朱志大的那段话,子孙强似我,要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要钱做什么?”
都是一些洪商大户的资料:
说道这里何键故意停了一下,却发现王振宇没有如预料中的感兴趣而接话,而是颇有玩味的看着自己。当时心中一寒,收回自己的小聪明然后往下说:“就是将来朱家败落了,子孙上门要饭,能给碗饭吃。”
王振宇以让人不可察觉频率轻轻点了点头,他十分好奇的问了何健一句:“何处长,你在这里也有几个月了,对于这个洪商第一大家朱志大了解可深,此人有何弱点没有,如何才能让此人为我所用?”
王振宇知道现在的何键还是不敢糊弄自己的,想来确实是个可用的人,他点点头道:“那你安排一下,那天我上门拜访求贤。”
至于张家等其他洪商自然也是名列其中,只不过何健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认为目前能够影响洪江的不过上述九家,其余大可忽而略之。尤其是张家,虽然依然家大业大,但是在行业内的发言权早就今不如昔了。
7.杨竹秋,洪江儒商。清末秀才,知书达理,胸存抱负,为循孝道,替慈母之劳,弃官不就。1894年与人合资,独支门庭,掌管家业。开创名牌“杨恒源”油号。何健对此人的标注是:经营之余热衷于古玩收藏。
5.刘松修,江西新喻县人。洪江富商。光绪初年,随父亲刘蔚斋来洪江创业经商,先后与同乡合伙开办“协和”钱庄,后改办“庆丰祥”布店、“刘同庆”油号、“刘安庆”油号。何健特别标准:刘松修三十有二,擅长管理,重视经济核算,建立了往来存欠比期挂牌、货物、生产、工具,的盘存制度。他还善于用人,络信息、分析行情、注重产品质量、讲究诚信道德、让实利于顾客、关心员工福利、产业越做越大。
2.粱湘帆,字文鹤,祖籍河南开封。洪江巨商。出生湖南会同县,16岁来洪江做生意,靠卖凉粉糊口,后被朱致大老板收为学徒。因勤奋能干、头脑精明,备受东家重用,三年后升为管家理事。清光绪五年(1879),独立门户,创办“梁德心堂”。经营木、油、盐、米、茶、钱庄、丝绣、苏广、土产、南杂、洋行等,经营范围扩展到云南、贵州、汉口、苏州、杭州、南京、上海一带,资产巨丰。他为人慷慨豪气,时常义助贫民,为地方捐献善款甚多。
嘉勉了众人几句,王振宇一屁股坐了下来,并示意大家都坐下来,别站着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