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35章 1525京城琐事  隆万盛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古代读书科举,到考中秀才,到底要费多少银子?

过去都是在私塾启蒙,孩童启蒙,一般是在乡下秀才或者童生的私塾里完成,每年大约需要一两银子。

但是,这只是启蒙,真正要准备科举,就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这时候,低档次的私塾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秀才可以教人学习最基础的四书五经,至於童生,他自己或许都没把四书五经搞明白,又如何能教出学生来?

其实,童生只是民间叫法,官府是不会承认的。

童生见官,也勉强可以自称“学生”,毕竟是读书后辈,但什么权利都没有。

而就算是要达到可以参加县试、府试的程度,少说也要读书五年。

买书要掉十多两银子,五年的束脩就算前三年启蒙算三两,后面两年学习粗浅的四书五经,至少也需要五两,光是学费这一块,就要掉八两。

这还是只针对“神童”的算法,实际上,普通人读书,怎么也需要七八年才下场应试的。

所以学费这一块,一、二十两银子的销才算比较正常。

之后每年笔墨纸砚的销,也是一笔不低的开支,几年下来,二十两也是要的。

都还没有参加考试,只是勉强达到资格,五十两银子已经出去了。

之后的县试、府试报名,具保,特別是请稟生做保人费的银子,这又是十两银子的出处。

单单是县试,六十两银子没了,若是乡野之人,还要在县城住下几天,吃住又是一两银子。

之后的府试,就涉及到交通费、吃住费,只比县试又多出几两银子的支出。

好吧,这都还没开始真正的科举,也就是参加院试,八九十两银子就已经出去了,这还没算同窗和好友之间外出的应酬。

所以,秀才,就算是天纵奇才,一次就考中的学子,拿到秀才功名的时候,家里最少已经掉百两银子。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01??????.??????】

这段时间里,可是只有付出没有收穫的。

也就是这几年,朝廷在各县推行公学,孩童启蒙已经免费,书本费也因为是朝廷在各省集中印製诸如《三字经》、《百家姓》一类的启蒙读物,比书局卖的便宜点,可也得掉几两银子。

而公学里的教授,大多启蒙段也只有聘请童生、秀才兼任,即便是高级学堂,开始讲解四书五经的內容,也只是秀才,其实对於科举,那是差得远。

转到稟生开办的私塾好些,当然,最好是举人私塾读书,才有机会中试。

这对於对家中子弟寄与厚望,又已经掉几两银子的贫苦家庭来说,一两银子的报名费还有五两银子的保费,那就是天文数字,也难怪许多百姓不满科举制度。

此时大明普通百姓的收入又是如何?

乡野间,大体是按照家中壮年劳力租种田地,所以,基本上算出壮年劳力,也就可以算出家庭收入。

在农村,青壮年收入大约在八两银子左右,而城市里则十两。

大明的户籍制度,一般来说各家各户都是人口比较多的,一家十口人这种情况很正常。

十来口人,可青壮只有三、四个,一年收入也就三、四十两银子。

扣除生活销以后,实际上能剩下的,不到十两。

在过去,一大家子人,咬牙供一个人读书,还是勉强能够维持的。

这也造就了明代文风鼎盛,各地都有大量读书人参加科举。

好吧,这,其实也属於地方上所谓的殷实人家,每年至少还有结余。

而现在,各家供养数个孩童启蒙,可后面的读书,可就不是他们能承担的了。

“过去县试,对於报名学子没多要求,只要有人作保,交了报名费,就可以参加考试。

我能理解,他们想要家族子弟鱼跃龙门的想法。

你我当初何尝不是如此想法,可惜,科举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没有殷实家底,根本支撑不到乡试。”

大明只有在院试、乡试才是真正开始淘汰的阶段,县试、府试虽也有名额限制,但毕竟属於选拔考试。

学子其实很难体会到科举的不易之处。

许多穷苦人家孩子,很能读书,大多也只能考到院试,侥倖中了秀才,往往就再难继续科举。

聪明的人,往往这时候就以秀才身份开私塾赚钱,用这笔钱继续供自己乡试所需。

读书读傻的,才会一门心思继续衝击乡试,希望能够成为举人,然后是贡士、进士,当官。

魏广德在內阁巴拉巴拉说了一通,礼部和都察院倒是勉强算接受了,吏部王国光等人则是至始至终都没说话。

这件事儿,王国光早年听张居正说过,这事儿是魏广德折腾出来的,因为地方上收换帖银,担心下面的人打这笔钱的主意,所以给这笔银子找了个出处。

让更多百姓识字读书明事理,这自然是好的。

只是没想到,今年各地县试报名学子猛增,应该就是前两年启蒙读书的一批人,自认为学了几个字儿,就想要下场试试。

殊不知,完全就是给人送钱的。

“其实啊,这也不是坏事儿,等上两年,大家也就明白了,自然就不会再有今年发生的事儿。”

魏广德说道。

“那时候,怕是大部分孩童在启蒙后,都会离开公学谋生了。”

许国开口道。

“对,这才是当初我们推行公学的本意。

要的就是他们能看懂朝廷邸报和告示,这样朝廷下达的命令,百姓知道是怎么回事儿,才不会被地方上官吏蒙蔽。

朝廷三年才选二三百个进士,要那么多人读书干嘛?”

魏广德笑道。

徐学謨这时候又开口说道:“魏阁老,明年就是大比之年,今年闹出这事儿”

“无妨。”

魏广德一摆手,他知道徐学謨的意思,无非就是今年各地县试、府试的么蛾子,会影响到院试,进而影响到今年的乡试。

这种情况,不利於朝廷开科取士。

“行文后,七月开始,各地受影响的府县马上开始县试,八月底府试,院试推迟到九月底。

至於乡试,十一月吧。

至於今科的举人,怕路途遥远赶不及上京备考,会试也推迟就是了。”

虽然这次地方上因为科举闹出大事儿,影响其实很恶劣,但朝廷只要补救得法,也能控制影响。

“至於具体时间,我有个想法,那就是各地府县把参加会试的学子集中,走车马驛,由兵部派员护送,准备车船,算好时间送到京城。”

其实,各地对於参加会试的学子,官府都会补贴一笔银子。

比如魏广德当初从九江出发进京赶考,是可以从九江府领到二十两银子和一辆马车,马车到京后归还驛站即可。

不过魏家自己准备马车,並没有用官府的车马,所以实际到手三十两银子。

当然,这笔银子其实是不够上京费的,但確实有这个出处。

而魏广德这次显然是打算让兵部规划各地学子进京赶考的路线,由他们统一接送。

“因为运河上冻,南方学子走陆路,怕是许多人会受不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