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6章 基建和挣钱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小厮饭菜也上齐了,李世民问道:“老夫问你,你们一个月给李正上交多少租钱?”

知道李世民有些不高兴,房玄龄也说道:“要不以后官道也这么修的话,也挺好。”

每走一段路都可以看到垃圾桶,垃圾桶上写着不要乱扔垃圾。

见状李世民倒吸一口凉气,感情李正建了这条路,把他的东西都拿出来卖了。

房玄龄也是下意识扶了扶自己的头。

李正还给道路取了名字立着牌子,行人走的地方有一块牌子立着叫做人行道。

杜如晦也是点头,“这条路也修得别致。”

李世民看到架子上的一册书问道:“那本是什么书?”

李世民把手里的这本书递给房玄龄和杜如晦。

只要这条路一直有人走,一直有人路过,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生意。

“也不错,长安的酒肆估计一个月也就这么多。”房玄龄说道。

“就是县侯。”

李世民好奇问道:“此话怎讲?”

这个李正口口声声说着修路,原来都是等在这里呢。

李正通晓百工,能够做出活字印刷这种神奇的东西,做出厚实的纸张。

李世民走着说道:“李正为什么要把好好的路分成四个部分。”

“生意所得的一成?”李世民自言自语想着这其中的利润。

“老师说这些树木要长好,种活才行。”

“看起来修这条路,李正费了不少银钱。”

书商挠着头,见后面又有顾客上来了就说道:“这位贵人,你到底买不买?”

喝了酒,填饱了肚子。

赫然看到了其中的白蛇传与红楼梦。

每次修好了路都会因为雨水冲刷,刚刚修好的官道又会变得坑坑洼洼,尤其是山道还容易塌陷。

小厮再次问道:“敢问三位客人可是驾马而来?”

“陛下请问。”

李世民又说道:“最坚固的锁怕什么?”

细细数了数一共有五十多个铺子,错落有序。

这条路上有不少人是来游春的。

“这本书叫做脑筋急转弯。”

李世民付了钱,一边看着书一边走着对房玄龄说道:“玄龄,朕问你。”

偏偏这条路还修得这么好!

他就是盘算着官道年久失修,趁着这个机会他自己修一条路,来给他做生意。

李世民早就看过白蛇传了,不过听着书的价格问道:“我记得在长安这么一册书需要十五文一本。”

听完这个老哥说的,李世民买了一块馕饼,听他说着下次再来。

“贵人看了就明白了。”书商笑着,笑容还有些得意。

其实长安的朱雀大道也有这样的划分,就是没有这样的整洁。

房玄龄苦涩笑笑点头。

两个看起来只有十岁不到的孩子,见到李世民也不怕生,“浇水?”

发现这里竟然还有卖冰的。

“嘶,这个……”杜如晦倒吸一口凉气,反问道:“有这个可能吗?”

李世民意外地发现这条路上竟然还有人在巡查。

李世民对房杜两人说道:“你们说李正做生意的手段,到底到了何种境界。”

来到一个酒肆,酒肆前立着一个牌子,赫然写着程家酿酒坊五个大字。

看着木牌上的字,李世民看傻眼了。

还有卖辣椒的,青菜的。

“确实不少,不过我们一个月挣一万贯。”小厮脸上带着笑容,“还是我们程小爷和泾阳县侯是兄弟之交,给了这个位置,不然怕是连个位置都拿不下,这地段抢手着呢。”

“这和驾马有什么关系?”

李世民看着热闹的泾阳村口,“这里应该是泾阳地界了,你在这里摆摊李正就不收你的钱吗?”

还有鸡蛋……

李世民看了好一会儿说道:“一头猪,什么时候它的舌头和尾巴可以碰到一起。”

房玄龄对小厮急忙说道:“我们是步行而来,上酒吧。”

对走错路的行人劝导按照正常的方向走。

李世民瓮声说道:“喝酒不上马,上马不喝酒。这一定是李正定下的规矩。”

另外一个孩子又说道:“老师还说了,长安的土质比较松软,容易水土流失,种树可以固土,土壤固住了,道路也就不容易坏了。”

地就是他的。

杜如晦直接念了出来,“喝酒不上马,上马不喝酒。”

货也是他的。

这里的人更多,像是在游玩一般。

“你难道不想多挣点吗?”李世民问道:“为什么卖这么便宜?”

李世民来到下一个摊位,这里是一个卖书的摊位,摊位上书挺多的。

道路两旁还栽种着成排的大树,像是一种装点。

偶尔还有马车和快马在道路上驰过。

房玄龄说道:“如今边防驻兵这么多,朝中处处要钱,怕是……”

“规矩?老夫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奇怪的规矩。”李世民显然有些不高兴了。

“有。”李世民非常认真的点头。

李世民接过小厮递来的酒水灌下一口。

而且这个道理很简单。

他知道自己的路修得好,只要有人路过就有生意做,可以把他村子里的东西自己卖出去。

走上前李世民问着一个买馕饼的商贩,“这位老哥,你怎么在路边卖起了馕饼,长安不好卖吗?”

房玄龄补充道:“都说是最坚硬的锁了,真金不怕火炼。”

还有买服的。

“谁让你们浇水?”

李世民问道:“你这书多少钱一本。”

这个卖馕饼的老哥笑着说道:“一看你就是贵人,你们贵人哪里知道我们这些小贩的日子。”

李世民一边看着书小声问道:“一头牛,它的头朝西,他的尾巴朝哪里?”

房玄龄叹息说道:“李正修路了大把的钱,很多人都以为李正修路只是修路,寻常人看路只是路,可到了李正手里,修路又是一种做生意的契机。”

“目光长远,人们只是看到修路前,李正看到的是修路后,熟不知多一条路,可以带动这么多生意,旁人所不能及。”

杜如晦也是感慨,“刚刚数了数,这里一共六百七十一个铺子,沿途还有很多小摊,除了从长安出来的商户,更多的是泾阳村民自己在这里开设的商铺,若是李正修路了二十万贯,大唐三十税一来算,这条路上的所有商户一个月所得九万贯,李正抽一成一个月就是九千贯。”

房玄龄又说道:“这笔账不是这么算,这其中还有李正自己村子里的东西,有些东西的本钱可能更低。”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