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章 唱片公司,达成合作(二合一)  华娱199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7章 唱片公司,达成合作(二合一)

庆祝完了香江回归,曹轩就一头扎进了寻找唱片公司合作的奔波当中。

1997年,数字音乐还未兴起,唱片正由磁带慢慢向光盘过渡。

华语乐坛基本是宝丽金、华纳、贝塔斯曼、百代、索尼、滚石等几大唱片公司的天下。

这些大型唱片公司,在华总部多设在台省和香江,公司的签约歌手主要以港台歌手为主。

但随着近两年内地歌坛兴起,他们也瞄上了大陆的音乐市场,开始陆续向大陆进军,和不少内地知名歌手签约,抢占地盘。

比如和曹轩相熟的刘唤,目前就在和索尼积极接洽,宝丽金和华纳也向其投过橄榄枝。

其他大陆知名歌手,基本都被挖过墙角,很多人都颇为心动。

毕竟大型唱片公司的渠道资源是非常优厚的,甚至可以让内地歌手杀向如今娱乐圈的中心——港台地区,乃至扩展到整个东亚。

宝丽金一手挖掘出来的天后王非,就是最好的例子。

说是唱片公司,但规模还不如曹轩待过的高档录音棚。

“……”

不过,蓝启也不是一无所长,否则曹轩也不会找这家公司合作。

除了那些已经成名的乐队,剩下的摇滚歌手很难出头,要么转型,要么在温饱线苦苦挣扎。

一时间,内地众多唱片公司风声鹤唳。

其中,京城有14家。

乃至冀省和津市的电台好像也出现过韩启运作的痕迹。

怪不得蓝启不景气,这买卖干好就出奇了。

韩启抹了把脸,看着蒋月殷切的目光,艰难的点了点头,老实道。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知名乐队发专辑,看不上蓝启这个小公司,普通摇滚歌手倒是看的上,但都是小打小闹,蓝启也赚不到什么钱。

………

韩启白了她一眼,又听了两遍小样,然后点评道:“曲风明朗,歌词虽然有些矫揉造作,但足够直白上口,不算什么上乘之作,但足够商业化,是一首符合大众口味的标准伤感情歌。”

在意识到无法和蓝启达成合作,曹轩也没有啰嗦,韩启死磕摇滚几年,他不认为自己三言两语就能说服对方。

蒋副总谦虚一笑,带着曹轩进了办公室。

曹轩就是想和蓝启展开第三种合作模式,不过蒋月有些迟疑。

得亏时代变了,不然通通都得挂路灯………

风头最劲的唱片公司是【正大国际】,他们在前两年推出了唱《祝你平安》的孙悦,今年又和在青歌赛火的一塌糊涂的满文军签约。

可能是进去的急,办公室门没关严,曹轩扫了几耳朵,全都是蒋副总的河东狮吼。

“同志,您这是?”

堪比《心太软》!?

“我告诉你韩启,你要是不想干就给我滚回家看孩子去,老娘当总经理,反正这公司一半都是拿我嫁妆投的钱。”

“《一万个理由》,情歌啊。”

“按照资料上的成本核算,我们公司要占大头,曹先生如何担保这首单曲一定赚钱。”

拿着曹轩递过的小样和资料,韩启简单翻了一下,圆润的脸上马上露出嫌弃,直接开门见山。

正大和麦田之外,还有几家唱片公司实力不弱,旗下基本都有几个一二线歌手坐镇,算是大中型唱片公司。

独立歌手和唱片公司合作,大致有三种模式。

但蒋月是势在必得,普通歌曲也就罢了,《一万个理由》有望大火,要不插手,她回头能悔死。

“是这样,我这有一首单曲,想找贵公司合作发行,不过你们韩总说歌不符合条件,这事八成算是泡汤了。”

“呜呜呜,我好好的大学老师都不当了,跟着你来这破公司创业,你还整天由着性子来,我们家姊妹几个就属我嫁的男人最没出息,每次回娘家我都抬不起头。”

小型唱片公司大多都没有独立包装歌手的实力,顶多签几个新人刮彩票。

《一万个理由》也不用多,能让蓝启赚个《心太软》的十分之一,她就把曹轩供起来当财神爷。

去年由“矮大紧”牵头成立的【麦田音乐】也声势不小,推出来的朴树和叶蓓,目前都是歌坛比较让人注目的新星。

他之前就听说韩启是个铁杆摇滚迷,但没想到会到这个地步。

要是死守着第一种模式过日子,蓝启这辈子别想发展起来。

同时,蓝启也必须保证,倾尽所有资源推《一万个理由》,京津冀以及中央的各方电台,确保一定份额的宣传。

蓝启的优势是,他们和京城几家电台走的很近。

同时,蒋月也比任何人都了解韩启的评歌标准。

双方谈判的真正的关键是,蓝启想要《一万个理由》的版权,这是曹轩不能容忍的。

97年,内地本土唱片公司并不算少,零零散散加起来差不多60家左右,主要分布在京城、魔都、广市等大城市,特别以京、广尤甚。

“你给我交个实底,这笔买卖能干吗。”

据说是韩启的门路,具体什么情况不清楚,但是韩启曾运作过多首歌登陆京城广播电台和中央广播电台旗下的频道和节目。

“贵公司投资占大头,事后利润自然也是以你们为主,资料上面我也写了,分成三七开,我三,贵公司七。

蒋月二话不说,转头进了办公室和曹轩讨论合作的具体条款。

拿曹轩从那些大中型唱片公司得到的合同举例,差不多等同于卖身契。

“姓韩的,老娘跟你算是瞎了眼,你是怎么答应我的,现在给我背地里耍招。”

曹轩惊讶的看向韩启,这位生意做的不咋地,音乐鉴赏也有所偏好,但专业眼光不是盖的,怪不得敢下海开唱片公司。

蓝启综合实力不算多好,甚至在一众小型唱片公司中都只能排名中下。

换言之,万一有歌手红了,只要唱片公司不给加薪,就是红到一线,照样每月拿500。

“你找别家吧,我们蓝启只接摇滚,暂不开展其他歌曲类型的业务。”

第二种就是,唱片公司看中了独立歌手的专辑,钱拿下,然后宣发售卖,是赚是赔由唱片公司承担。

经过几天的明察暗访,以及多方打听到的情报,曹轩最终圈定了一家合适的唱片公司——【蓝启唱片】。

他们的主营业务,更多的是和独立歌手合作,制作歌曲、宣发销售、版权管理等等。

“单曲怎么了,蚊子再小也是肉,比你天天在办公室闲着发愣强,还tm浪费老娘的电费。”

别看蒋月刚才对韩启一顿河东狮吼,训得跟孙子似的,但事关音乐鉴赏,但她却对韩启的眼力十分信任。

除了挚爱的摇滚,韩启对其他题材类型的歌曲都是以极为挑剔的眼光对待,哪怕是一些公认的经典歌曲,也时常不吝毒舌。

唱片公司手里捏住命脉,在与歌手之间关系中,自然而然的占据主导地位。

后来在崔大师的感召下,韩启痴迷上了摇滚,辞职下海经商,和另一位创始人一起开办了【蓝启唱片】。

双方争执不下,最终各退一步。

曹轩有些哭笑不得,不知道是该敬佩韩启的坚守,还是无语韩启的头铁。

曹轩被韩启这句话弄得有点发懵。

曹轩看中的就是蓝启的电台资源。

蒋月没理他,径直坐到办公桌上的老板椅,显然接掌了谈判大权,曹轩二番取出小样和资料,递给了蒋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