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9章 二八开(二更)  病娇皇子赖上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章先生哈哈大笑,“小叶子年纪不大,懂得倒是挺多。可惜,老夫年轻那会着实过于热血冲动。要是早点听到此良言,也不至于功败垂成,牵连家人。”

“先生喝茶!”

章先生收住眼泪,笑了起来,“小叶子聪慧,又明白韬光养晦的道理。你若是男子,老夫定要将培养成当世大才,拿个状元回来。”

叶慈解释道:“斤两论,当然也有弊端。比如,大户勾结户房胥吏,以陈粮充当新粮上税。或是胥吏故意刁难小民,将上等新粮评为陈粮。

关于赋税的重点,刘珩没有轻易表态。

不仅没保住官职,连功名都被夺了。

刘珩肯定是要给叶慈打配合,而且是毫无原则的打配合。

但,一旦局面发展到需要朝廷出兵的地步,王府的权柄也将被大大削弱。过个几年被削藩都是有可能的。就算不被削藩,州府官员但凡强势一点,就能将王府死死压制住。

叶慈是孝顺的,一杯养生茶放在章先生面前。

但,斤两论终归是可以追根溯源,出了问题更容易查证,比起斗升更为直观也容易管理些。

叶慈微蹙眉头,“义父所言,我都明白。这就是制度的滞后性。总归是要闹出大乱子,否则朝堂衮衮诸公是不会主动变革。”

靠着一身才学,纵然没有功名,也能纵横士林,叫学子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科举大牛。

党争不党争暂且先不论,刘珩眼下的焦点是在封地,封地丰收才能富足。至少不用钱买粮食,要是遇到灾年,还有余粮拿出来赈灾。

得过且过,能混一天是一天。

没有了斗升这个操作空间,官场对民间百姓的盘剥只会越发严苛。斗升,好歹小民还有存活的余地。没了斗升,小民只能家破人亡。

章先生吹胡子瞪眼,“老夫哪有什么笔名,休要胡说。”

本地土地贫瘠,但是因为官府收取赋税只收稻麦,因此其他农作物本地少有种植。不知王爷可否颁布一个新政策,从今以后,王府收取赋税,不仅收稻麦,也收大豆,亦或是银钱。银钱则以当时的粮价为准绳。

刘珩安慰叶慈,“你也不用太灰心。等王府发展起来,将来若是时机合适,未尝不能做出一点改变。”

一次一次拒绝先帝,也恶了先帝。

“你脸皮厚实,当然不怕。可是老夫要脸。”

好在,功名可以夺,才学夺不走。

“义父写书吧,赚了钱我们二八开。”

章先生赞同地点点头,“王爷的顾虑是对的。小叶子,或许在你眼中斗升改斤两,只是一件小事。但此事事关祖制,不可轻易动摇。

对于自己不了解的方面,章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从不胡乱评论。

宁愿稳妥一点,也不能冒险变革。除非皇帝有此魄力,朝臣大佬才会鼎力相助。

死后的名声甚至比活着时候的名声更重要。

最主要的是,斤两论,可以让大部分小民减轻一点负担。小民负担轻,日子好过,就有钱消费。消费就会带动本地商业发展。如果王爷未来的财税重点,是以农民赋税为主,上面的就当我没说过。”

此类情况包括每年的劳役,几年一轮的兵役。反正只要和衙门牵扯上的事情,就一定会有操作空间,古今皆如此。

“如果以斤两论,就没有弊端吗?”

章先生摆手,“都别说了。老夫暂时没有著书立说的打算。”

反正斗升都搞了上千年,没必要自己当出头鸟改变这个制度。成功了还好,万一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既然是顽疾,有诸多缺点,做不到公平公正,为何历朝历代不曾有人提出改革。以斤两论,是多少就是多少,这个好处朝堂衮衮诸公肯定看得见,却从未有人提起过。”

当年,不曾有人提醒他,斗争是需要不停变换方式方法,不能一个办法走到底。

读书人追求的无非就是身前身后名。

“义父多卖几张画作,就能堵住天下悠悠众口。若是义父肯著书立说,那不得了,天下读书人都得奉你为圣贤。”

“我不怕丢人。”

亦或是在斤两做文章,用十六两秤替代十两一斤秤。只要胆子有多大,就有多高的收益。

朝堂大佬,个个聪明绝顶,斗升的弊端难道看不见吗?

非也!

另外,赋税收取,可否以斤两论,而不是斗升。官府收取赋税,皆是大斗进小斗出。但凡没有和衙门户房的胥吏打好关系,没孝敬到位,整个村落所有农户都将遭殃。

终于,他还是被卷入了朝堂党争,大败亏输。前账后账,先帝一起结算,来了一场秋后算账。

他没有处理民政的经验,急需要叶慈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老夫为何要与你二八开。”

“我可以帮忙提供写作思路啊。义父你必须承认,我的灵感是无穷的。我们写一本官场现形记如何?义父提供素材,我来编造桥段剧情……”

“老夫不会答应你。休要再提!”

整理思路,收集素材,一不注意就这么晚了。后面恢复正常时间更新。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