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23章 防水专业户,四用围脖,气锤工刘光  四合院里的火车司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日后,李爱国向地铁工程小组提交了《地铁注浆封闭与屏障技术具体施工方法》和《地铁压力平衡管道技术》两份材料。

为了确定这两种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地铁工程小组特意请了常春地质学院的专家和工程局的专家学者进行了论证。

“注浆封闭与屏障的工程防水性能完全可以满足需要。”

“压力平衡管道这种天才构想,足以让地铁在即使遇到强降雨天气,也能够及时完成排水工作。”

“我们赞成李爱国同志的施工方案。”

十几位专家学者商量了一阵后,给出了集体意见。

刘国璋面带喜色:“就这么决定了,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工程队。由李爱国同志亲自负责地铁工程的防水工作。”

得,咱李爱国现在变身防水佬了。

防水佬在后世可是含金量非常高的职业。

配一辆面包车,拉着婆娘,游大街逛小巷也能挣不少钱。

不过考虑到地铁工程量巨大,为了尽快完工,李爱国还是决定把这一手防水绝活给传授出去。

“张团长,我打算成立一个地铁隧道防水技术学习班,麻烦你挑选几个有知识有文化,脑瓜子灵活的铁道兵。”李爱国在挑选人员的时候,找到了铁道兵的张团长。

什么人可靠,当然是人民子弟兵。

张团长也清楚这两项技术的含金量,当时就冲着李爱国敬了礼:“副总指挥,请您放心,我保证把最优秀的战士给您送来。”

张团长回到驻地,传达了消息,那些铁道兵们立刻踊跃报名参加。

最终,挑选出了三十多位铁道兵,个个都有初中文化水平,是三年以上的老兵。

这些铁道兵聚集在临时帐篷内,眼睛紧盯着一面黑板。

李爱国拿着教鞭,指了指黑板上的技术参数:“钻孔的直径至少要达到50毫米,深度需穿透衬砌层进入渗水源地层.”

李爱国教的用心,这些铁道兵们学的专心。

一上午下来,最基础的知识已经讲得七七八八了。

“老师,我有点不明白,双液水泥浆的水灰比到底是多少?”一个身材高大的铁道兵在下课的时候,拦住了李爱国,将笔记本递过来。

他主动介绍:“我是三连五班的江干。”

李爱国面对这个比自己大几岁的同志,对于“老师”这个称呼还有点不适应,呆愣了下才反应过来。

“江干同志,你看,水泥浆因为需要高压注入,如果粘稠度过高,无法渗透。如果粘稠度过低,则达不到防水效果,经过计算可以得出,最佳的水灰比是0.8:1。”

“谢谢老师!”江干也顾不得回到位置上,站在那里就拿起钢笔记录在了毕竟本上。

李爱国跟江干的第一次相遇就这么结束了。

他怎么也没想到,在几十年后,面前这个大个子成为了国内最著名的隧道防水专家,负责从大陆到海岛的海底隧道防水工作。

海底隧道建成后,海岛省到大陆乘坐海底高铁只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解决了海岛民众到大陆这边上班通勤时间长的问题。

地铁隧道防水技术学习班的课程分为技术学习和实务两部份。

上午上课,下午李爱国带着学生们进到隧道里面,跟铁道兵们一块施工,日子过的既快乐又充实。

傍晚时分,李爱国骑着自行车回到四合院里。

刚回到家,就看到刘海中带着一个年轻人坐在沙发上,正同陈雪茹聊天。

“爱国哥,刘光齐来了。”陈雪茹站起身从李爱国手里接过帆布包。

刘光齐?李爱国上下打量一番,才认出来。

跟以前相比较,刘光齐整个人老了一圈,年纪轻轻头上竟然有几缕白头发。

“光齐哥,什么时间回来的?”李爱国打了个招呼。

“得到消息,我就赶回来了”跟以前相比较,现在的刘光齐显得很拘谨,“爱国哥,我已经报名了,明天就能去参加审核。”

“这是好事儿啊。”

解决了大儿子的工作问题,刘海中特别的高兴:“爱国,我已经让你二大妈做了一桌菜,晚上上我那儿喝一杯。

嘿,我给你说,我那里可是藏了一瓶老酒,那可是好东西,比茅台强多了。

咱们一定好好好喝一个,喝他个不醉无归。”

李爱国眼睛余光撇见外面有个人鬼鬼祟祟的往屋里瞧。

这不就是易中海吗?

李爱国:“好啊,那我一会去你家。”

“得嘞,我这就回去先把鸡给炖上。”刘海中带着刘光齐兴致冲冲的出了李家。

李爱国去了刘大娘家一趟,把前两天搞来的奶粉送了过去。

现在孩子大了,刘天全的媳妇儿准备给孩子断了奶,然后再次前往偏远山区进行勘探工作。

大院里有些老婆子和小媳妇儿觉得她也太不顾家了,不过刘大娘和何雨水都表示支持。

这阵子,两人正在为带孩子做准备。

而奶粉是孩子不可或缺的口粮。

“爱国,这是五十块钱,你先拿着。”刘大娘接过奶粉,趁着李爱国没注意,就把钱塞进了他兜里。

“这也太多了,大娘,这奶粉是奶粉票不好搞,价格其实不贵。”李爱国掏出钱就要还回去。

刘大娘抓住了他的手,别看她年纪大,力气一点都不小。

“爱国,大娘活了大半辈子,啥都懂,这钱你先拿着,等以后还免不得要麻烦你。”

刘大娘其实不缺钱,李爱国见她如此坚决,也只能作罢。

李爱国出了刘大娘屋,就感觉到自己被人盯上了。

扭头看去,一个脑袋缩回了月牙门后。

不用问就知道是易中海了。

“咱们老百姓啊,今儿个真高兴.”哼着不属于这个年代的歌曲,李爱国背着手大摇大摆的晃悠到了刘海中家。

刘海中见了他,赶紧热情的迎接了进去。

一个小鸡炖蘑菇,一个酸辣土豆丝,一盘子生米,一盘子炖豆腐,四个菜准备齐活。

“光齐,把我的那坛老酒抱出来。”

刘光齐从里屋抱出一个酒坛子,样子很古朴,瓶口还有泥封。

李爱国虽不是好酒之人,也能认出不俗。

“二大爷,你这酒有什么说法?”

刘海中拍开泥封,一脸不舍的说道:“这是我当年在利永川买来的,据说是用高粱、玉米、大米、荞子、糯米五种杂粮酿制出的美酒,当地人称之为姚子雪曲。”

五种杂粮?这不就是五粮液吗!

李爱国也来了兴致。

“倒酒啊,光齐,别愣着了。”刘海中瞪了刘光齐一眼。

刘光齐赶紧站起身给两个人的杯子里各倒一个。

李爱国诧异:“光齐,你戒酒了?”

刘光齐放下酒坛子讪笑:“我媳妇儿不让。”

李爱国挑着眉头问道:“她不让,你就不喝?”

刘光齐很老实的点头:“不能喝。”

“爱国,他不喝,来咱们两个喝。”刘海中的脸色有些难看,连忙转移话题。

“以后光齐回了京城,还得你多照顾。”

李爱国喝了一个,想起件事儿:“光齐回来了,他媳妇儿.叫什么来着?”

“黄梅。”刘光齐说。

“对,黄梅,她还在保定吧?你们以后要两地分居?”

“黄梅暂时没有工作,等一阵子就会过来。”刘光齐解释。

刘海中再次尴尬了。

刘光齐刚跟黄梅谈对象的时候,黄梅自称是工厂的正式职工。

谁承想,两人结了婚后才发现,黄梅就是个临时工。

随后黄梅觉得工作太累,就辞了工。

这些事情说出去丢人,刘海中再次站起身倒杯酒:“爱国,来,咱们喝一个。”

“等等,我好像忘记洗手了。”李爱国站起身,还没等刘海中反应过来,在脸盆里洗了把手,水盆子直接隔着窗户倒了出去。

窗户外传来一声惨叫。

“什么人?”刘海中连忙站起身去看,结果外面空无一人。

“可能是野狗吧。”李爱国优哉游哉的回到位子上,夹起一枚生米,轻轻咬下。

嘎嘣脆。

易中海跟落水狗一样,全身湿漉漉的回了家,一大妈见状感到很惊讶。

“老易,你这是怎么了?”

“别提了,还不是李爱国那小子?!”易中海总觉得李爱国是故意的,却没办法讲出来。

毕竟扒拉着窗户偷窥,要是让人知道了,他这一大爷的面子就丢尽了。

“你是不是又去找李爱国麻烦了?”一大妈一边拿着毛巾给他擦拭,一边说道:“咱就不能好好过日子吗?”

“你这老婆子知道什么,刘海中已经投靠李爱国了。

他把那坛子老酒都拿出来了,在当年我可是求了他好几次,他都不肯。

要是照此下去,我这一大爷迟早要被李爱国抢走。”

易中海猛地拍了拍桌子。

一大妈觉得易中海有些好笑。

人家李爱国能看得上四合院一大爷的位置?

不过她也知道易中海已经走火入魔,劝也没有用。

擦干了,易中海进到屋里就要睡觉。

“今天怎么睡这么着?“

“我明天三点起床去车间干活儿,争取早日把先进工人拿到手,晋升了九级工,再跟李爱国算账。”

闻言,一大妈暗暗松了口气。

易中海这些年总算是有长进了。

李爱国离开刘海中家已经是晚上八点半了。

两个孩子已经睡觉,陈雪茹正坐在椅子上帮他缝衣服。

看到这情形,李爱国想起件事儿,转身进到屋里,拿出三条毛巾来。

陈雪茹抬起头,看到糙汉子拿着三条毛巾,正不怀好意的看着她,吓了一跳。

这糙汉子又要玩样?

样虽好,让人欲罢不能,可身体吃不消啊。

“爱国哥,今儿不行,我那个来了。”

“.你误会了。”李爱国感觉自己好像变成无情的打桩机了。

“我想让你把这三条毛巾缝成围脖。”

“啊?!”陈雪茹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做法。

李爱国简单把情况介绍了一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