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安排
祠堂后面有三间房,中间一间摆放着一些桌椅,左右厢房有两张木床,这三间房是用来给族老谈事、裁决族中小矛盾的地方,两边厢房可以临时住人,也可以用来临时关人。
“坐!”族长刘礼槐指着进门后右手边的椅子说。
刘启随便选了个椅子坐下,等着族长开口说事。
等大家都落座后,族长开口道:
“找你来是想跟你再细聊一下你刚才的法子。”。
“大爷爷,我想先问您个问题。”刘启打断族长的话。
“嗯,你问。”
“刚才在大堂,虽然是我先提出来的两个方法并行,可是我觉得,这应该是族里本来就做好的决定吧。”刘启问道。
族里那么多活成精的老人,怎么可能没有个两全的法子。
自一百年前刘家先祖刘仓建立族学以来,基本能保证族里的孩子都识字,族里用族田确保了所有孩子最少3年的蒙学教育,这与附近的村寨截然不同,所以族里一直能人辈出。
估计这项决定之前给每家主事都通过气,所以族议现场没人反对。
“不答应也好,天塌了有高个顶着,族里能人多的是,我们做好自己的事就好。”刘父说着看了看刘母:“这次你母亲跟你进山,你现在也成年了,要照顾好你母亲。”
“那为什么不在族议时,一起说出来?”刘启问道。
……
“也对,按照下午族长说的要求,估计入山的怎么也得300人往上了。”刘父附和道。
刘礼槐端起右手边桌子上的茶碗,喝了口茶,咳嗽了一下,清了清嗓子。继续说:
族长刘礼槐站在最前头,面对着大家。
“此次女真鞑子肯定会南下到济南府,我们这里遭兵灾的可能很大,十有八九。”
“一定度过难关!!”
“既然你明白,那我们就敞开了说。”
“这不行,我做不到。”刘启急忙反对。
刘启有些羞愧,不知道怎么接话,必定这个年代读书是第一位的。
“我不饿,您歇着吧,别忙了。”刘启一边说着,一边拉住母亲的胳膊,一起坐在床边。
……
时间到了元康二年八月十六日,中秋节刚过。
刘启听着上面的话,心里思量着,以前知道族老刘礼振当过兵,不知道其竟然当了二十一年,族里能选他当教头,想来其肯定是经验丰富。
“干系太重,我怕我担不起责任,而且我也没有管这么多人的经验。”刘启回道。
“对于上次的决议,族里已经有了细致的安排,现在由礼高给大家说一说,大家回去做好准备。”
“如果逃难,之前族志里记录的先祖迁徙历史,就会在我们这一代再次发生,到时候十个人里能活一两个就算好的了。”
“那进山的事就这么定了,后面进山部分更细的分工和安排,到时候由三爷对大家在做阐述。”
等刘礼高说完,族长刘礼槐接着说:
“大体安排就是这样,族里从今天开始就算进入战备,我们都做好自己的事,相信我们刘家堡一定能度过难关。”说道最后一句,大吼了出来。
“这个不用你说,我心里自有定数。”
“所以说,只能博一把,留下青壮博一把我们可以守住刘家堡,当然,最好的情况是别劫掠到我们这里。”刘礼槐继续说道。
“你回来了,饿不饿,要不要吃点啥。”母亲看见刘启进门,连忙问到,说着起身,准备去厨房。
“而且就算全部躲到山里,躲到冬天鞑子退兵之后再出来,荒了这茬菽,后面冬天、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会更惨烈,眼睁睁看着亲人饿死在自己面前而无能为力,那种经历….谁都不会想经历的。”
回到家里,西厢房还亮着灯,想来父母都没有睡。
刘父是个老实人,没有大智慧,但是有小农式的聪明,能感觉到今天议的事不简单。
关了大门后,直接进入西厢房,父母都坐在床上。
刘礼高上前一步:“我给大家说说,上次决议的妇女40岁以下包含40岁,孩子20岁以下包含20岁,进山避难,这点没变。族里做了统计,共计427人,名字在你们背后东边的墙上贴着,族议完了都看一看,然后回家先收拾好东西,准备充足吃穿、日用和基本的工具,八月二十日辰时在晒场集合,准时入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