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治标不治本,而且粮食是根本。民以食为天,粮不稳则政不稳。”刘信启回道:“用钱买则受制于人,过于被动。”
“那加税?”姜学说道。
“政部建立粮储司全权负责这项政策,伍亮为司长,建立粮仓的工作也由伍亮负责,他工匠出身,最适合这项工作,而且近来在白石弯一直使用水泥建造房屋,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刘信启回道:“水泥是建筑粮仓的最好材料。”
“那需要建设很多粮仓,而且还需要招募许多管理人员。”罗成说道。
“不一样,我打算立法规定,禁止私人进行粮食交易,否则依法处置。”刘信启回道:“你们觉得是否能施行开来?”
“这还不是用钱买吗?”罗成疑惑道。
蓬莱县的人口并没有增加,最多也就增加了刘家堡的一千多人,这十万人以前的粮食够吃,现在兴汉盟管理之后自然也够吃,只是主动权的转移而已。
伍亮时之前在莱州(掖县)城外招募的劳工,在白石弯作为劳工代表,向刘信启请愿。这人识字、会算,工匠技术也好,管理才能也不错,可以服众。最重要的是他会使用水泥,也是最先使用水泥的一批人,经验丰富。
看到大家都没有办法,刘信启说:“我是这样想的,我们征税只征一成,农民手里必然有多余的粮食吃不完,这些不可能全部自己储备,必然有一部分需要换成钱。如果我们将这部分买下来,粮食的问题就解决了。”
“看来您已经有了细致的办法了,请继续给我们说说”罗成说道。
“至于后续粮储司的运行细则,我会出一个大概的章程,再由罗叔父进行细化完善,吏司吴兴功负责招募足够的吏员进入粮储司,并配合粮储司的建立。”
如果再加上间接需要财政供养的工匠、劳工,还有公民阶层的福利,起码还有一千万斤的缺口,也就是十万石。
“兴汉盟要供养这么多人,是前所未有的,粮税又降低了这么多,有缺口是当然的。”姜学说道。
“卢仁,你农司的工作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接任?”刘信启最后对着卢仁问道。
“承诺了永不加税就要做到。”刘信启没有同意。
“好,就让他接任你的农司工作。”刘信启安排道:“接下来你要全力建立法部,争取在一个月内将法部的框架搭起来。”
罗成想了想,回道:“只能用钱买了,几次战事胜利,兴汉盟的金钱储备还是很充足的。”
“还有一项最重要的任务,最好两天内做出《兴汉盟粮储法》。如果做不出来,也可以先出简版告示,我要在两天后开始禁止粮食私人交易。”
“这事很重要,若是拖太久,估计农民手里的夏粮都卖完了。”
卢仁站起身领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