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墙头草
第一笔交易完成在高丽商人下船的一个时辰后,据崔武后面对刘信启说,第一个完成交易的商人就是今天拍卖会上第一个试刀的商人。
这个高丽商人名字叫郑庆生。
郑庆生总共拍了价值一百二十三两的物品,在第一天参加拍卖会的商人中,算是比较少的,应该是因为家底不够厚。
不过这人胆子大,敢第一个上台试刀,敢第一个喊价买东西。
最后崔武和刘信启互相对照描述后,得知这人也是第一个交保证金的高丽商人。
非常具有冒险精神。
崔武在减去其一百两银子保证金后,让其补交了二十三两银子,然后在四分之一个时辰内将其拍买的货品都送上了岸。
郑庆生将货品装上车后,立即就返回了开京城,没有在港口上逗留。
……
“就是这样,你说你们家有很多的俸禄田柴和功荫田柴,这就是对我猜测的直接佐证,你若是可以安然回去,可以问你父亲,你们家的的田地难道都是官府赏赐的?我想必然有大部分是受不了高赋税的平民百姓投诚的。”
“是的,当时李资谦当权,当朝高丽王任其摆布,只能派人出使金朝,奉表称臣,成为了金国的属国,背叛了与赵国的盟约。”
“只不过之后在高丽贸易就需要更加小心了。要时刻防范这个善于‘骑墙’的小国翻脸。”
接着刘信启对焦睿安排道:
“将军情司和谛听随船队的负责人叫过来。”
一句‘若是可以安然回去’直接将王昊刚提起的兴致又打压了下去。
“任何好的政策都不能一成不变,都不可能万年适行。就像高丽的田柴科制度,初期将国家的所有的土地收为国有,为国强政安打了基础,但是在这一百年的施行过程中,却慢慢变了味道。”
“哦。”
“好吧。”王昊哪敢不答应。
这个深沉的话题聊到这里也就停止了。
“王昊,你给我们说说你以前听说过的朝堂趣事如何?”刘信启提议道。
“目前我也看不到,因为我只有一个脑袋,思绪考量必然会片面、不足。只有在施行过程中,时刻保持警惕,观察土地政策落实的结果,若是影响了兴汉盟的安全或长久的繁荣稳定,那就必然是政策出问题了,不符合实际了,就需要变法,需要使律法顺应时势。”刘信启总结道。
“高丽的这个国家,千年来都是施行的‘事大’策略,中土大陆上哪个国家强盛,他就依附哪个国家。现在对金国称臣,也并不奇怪。”
“呃,那我再想想。”
刘信启自语道。
“这倒是麻烦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