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祖制……”
英国公张惟贤突然咳嗽起来,吐出一口带血的唾沫:“该从藩王中……”
“不可!”
赵志皋不知何时被抬了进来。
老首辅胸前的箭伤还在渗血,说话时带着气音:“福王系与郑氏联姻,瑞王贪暴……咳咳……,本官提议从皇室旁支选贤。”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议论纷纷。杨俊民皱起眉头:“旁支?哪一支?”
赵志皋喘息片刻,缓缓说道:“诸位可还记得郑王之子?”
见众人皆是一脸茫然,他继续道:“那孩子刚出生便被山匪掳走,生死不明。但本官近日得到消息,那孩子不仅活着,还拜入华山派门下,改姓为岳。”
眉头一皱,骆思源疑惑道:“首辅如何得知?”
“咳咳~”
咳嗽几声,赵志皋苦笑道:“说来话长。二十年前,老臣曾在嵩山偶遇一位华山派弟子,闲聊中得知华山掌门收了个身世不明的弟子。当时并未在意,直到半月前,有人送来密信,说那弟子很可能是郑王之子。”
杨俊民还是有些疑虑:“仅凭一封信,如何能确定?”
“老夫自然不会仅凭一面之词。”
赵志皋示意侍卫拿来一个木匣,打开后,里面是半块玉佩和一卷书信:“这半块玉佩是郑王妃贴身之物,当年孩子被掳时,她将玉佩掰成两半,一半带在身边,一半系在孩子身上。至于这卷书信,是郑王妃临终前写给老臣的,详细说明了此事。”
英国公张惟贤接过玉佩仔细端详,又翻看了书信,点头道:“这玉佩确实是当年宫廷之物,书信的笔迹也与郑王妃生前无异。”
骆思源仍有疑虑:“即便如此,二十多年过去,如何能保证此人可信?”
赵志皋看向众人,目光坚定:“老夫愿以性命担保!那岳华伟虽出身皇室,却在江湖长大,不受朝中势力影响。更重要的是,他在江湖中素有侠名,曾多次行侠仗义,解救百姓于水火。这样的人品,正是当今朝廷所需。”
杨俊民沉思良久,终于点头:“首辅所言有理。如今朝廷动荡,确实需要一位不受旧势力影响的新君。只是……”
转头看向英国公:“此事事关重大,还需国公爷定夺。”
英国公张惟贤长叹一声:
“国难当头,顾不得许多了。就依首辅所言,派人去请岳华伟吧。不过,为防万一,必须仔细验明正身,再观其品性方可。”
商议已定,众人立刻着手安排。杨俊民亲自拟写诏书,骆思源挑选得力人手,即刻启程前往华山。
英国公则负责稳定京城局势,赵志皋虽重伤在身,仍坚持处理政务,确保朝廷运转如常。
三日后,一队人马浩浩荡荡离开京城,直奔华山而去。而在乾清宫内,大臣们仍在紧张筹备。一面处理叛乱善后事宜,清点损失,安抚百姓;一面着手准备新君登基大典。
……………
正月初三,卯时,午门刑场。
凛冽的北风裹挟着细雪,拍打在午门斑驳的城墙上。三十二名叛军头目被反绑双手,跪坐在结着薄冰的雪地上。他们身上的囚衣早已被血水浸透,在严寒中冻得僵硬。
京营士兵手持烧红的铁钳,按照祖制,依次夹断每个死囚的锁骨。铁钳与骨头接触时发出令人牙酸的“滋滋”声,伴随着死囚们压抑的惨叫声,在空旷的刑场上回荡。
刑部主事王纪身着素色官服,手持《大明律》,开始逐一审读罪行。声音清冷而沉稳,一字一句,如同重锤般砸在每个人心头:
“郑国泰,万历二十九年冬,私铸甲胄一千二百副;万历三十年春,勾结倭寇,图谋不轨……”每念完一条,便有一名书吏上前,将罪行记录在册。
当念到“郑国泰私铸甲胄一千二百副”时,监刑的骆思贤突然抬手示意。早已待命的刽子手立即上前,将为首五人的刑罚从凌迟改为绞刑。
骆思贤走到五人面前,压低声音道:“留全尸给九边示众。”
目光不经意间扫过远处观望的朝鲜使臣,心中暗自盘算:这些尸体将被运往辽东,不仅是对叛乱者的惩戒,更是对李成梁旧部的一种震慑。
刑场上,绞刑架缓缓升起。五名死囚被绳索套住脖颈,脚下的木板突然抽离。他们的身体剧烈抽搐,双腿在空中乱蹬,喉间发出断断续续的呜咽。不一会儿,便没了动静。其余二十七名死囚面色惨白,身体止不住地颤抖。
“继续。”
骆思贤冷声道。
王纪继续宣读罪行,每念完一人,便有刽子手走上前,将死囚押往凌迟架。刀刃划破皮肤的声音,伴随着死囚凄厉的惨叫,在雪地里久久回荡。
刑场四周,围观的百姓们默不作声。有人低头叹息,有人面露恐惧,更多的人则是麻木地看着这一切。这场叛乱,让整个京城都陷入了不安与恐慌之中。
辰时三刻。
杨俊民带着三十名书吏闯入郑府地窖。地窖入口处,两名锦衣卫正在检查门锁,确认无人藏匿后,众人鱼贯而入。火把照亮了阴暗潮湿的地窖,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堆积如山的木箱整齐排列在地窖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腐朽的气息。杨俊民示意书吏们开始清点,自己则走到最前方,仔细查看每一个木箱。七箱辽东参将的请饷奏折,十二箱百官受贿账册,这些证据足以撼动整个朝堂。
当打开最深处的铁箱时,众人发现里面锁着一份福建海防图。地图表面覆盖着一层伪装墨迹,显然是经过特殊处理。工部匠人立即上前,小心翼翼地用酸液清洗墨迹。随着墨迹逐渐褪去,倭寇标注的登陆点清晰地显现出来。
“誊抄三份。”
杨俊民扯下官袍下摆,裹住流血的虎口:“原本送武英殿,副本分存通政司和兵部架阁库。”
一声令下,书吏们迅速行动起来,取出笔墨纸砚,开始认真誊写。
地窖里,除了笔墨的沙沙声,便是众人沉重的呼吸声。这些证据不仅关乎郑国泰一人,更关系到整个大明王朝的安危。
“大人,发现这个。”
一名书吏递过来一个密封的信封。杨俊民接过信封,拆开一看,里面竟是一份与日本丰臣秀吉往来的密信。信中详细记载了双方勾结的计划,包括在沿海地区制造混乱、里应外合夺取城池等内容。
杨俊民的脸色愈发凝重,将密信收好,对众人道:“加快速度,务必在天黑前完成清点。”
书吏们不敢怠慢,手上的动作更加迅速。
随着清点工作的进行,更多的证据被发现:与蒙古部落的通信、私自贩卖军粮的记录、以及大量的金银财宝。这些发现,让杨俊民意识到,这场叛乱背后,恐怕还有更大的势力在操纵。
地窖外,天色渐暗。
杨俊民站在地窖口,望着远处的紫禁城,心中思绪万千。
皇帝驾崩,叛乱初平,但真正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