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有好望角海战的先例,又不敢靠恩鸟港太近,只能退而求其次从开普敦往北寻找。最终还是发扬了找不到就抢的原则,又在老对手葡萄牙人身上捅了一刀。
荷兰人在一片大沙漠中找到了由葡萄牙人发现并建设的非永久性补给站,并占为己有开始扩建,改称沃尔维斯港,翻译成汉语叫做鲸鱼港。
然而鲸鱼港位于后世的纳米比亚中部,距离开普敦还有1400公里,到恩鸟港超过了2000公里。无论从陆地还是海洋衡量都有些远,做为欧洲联军的前进基地显然不太适合。
于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充分发挥了常年往返于非洲南部海域的优势,绞尽脑汁终于又找到了一个更适合做为前进基地,还不容易被恩鸟港驻守舰队发现的小海湾。
它位于鲸鱼港以南700多公里的一条河流入海口处,虽然沿岸地形和水深都不太适合做为大型港口使用,却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淡水充足。
欧洲人之所以两百多年都没向非洲西南部沿海地区扩张,原因只有两个,没利益和自然条件太差。
整个纳米比亚的沿海地区几乎全是沙漠和半沙漠状态,再往南的南非西部则是干旱的高原,人口稀少物产贫瘠。
和黄金海岸、奴隶海岸比起来等于要啥没啥,殖民者并不是开荒者,他们需要唾手可得的利益,所以对这片地区一直都没兴趣。
但现在需要一个能囤积大军又距离恩鸟港不远不近还比较安全的港口了,这才不得不在矬子里拔将军,在荒芜的沿海地区加紧探测。
经过小半年的物色,最终把地点定在了这条河的入海口南岸,并沿用了荷兰人起的名字,把河流称作奥兰治河,新建的码头叫做奥兰治蒙德。
欧洲联军在奥兰治蒙德集结了4万精锐和200多艘舰船,采用海陆并进的方式对恩鸟港和恩鸟城发起突袭,如果能一举拿下港口,哪怕其它三路的进攻都损兵折将仍可以处于不败之地。
这个计划的总设计师是伯恩哈德·冯·萨克森-魏玛,年仅35岁的法国陆军元帅。别看年岁不大,个人履历却一点不比老将军们差,属于实打实从基层用战功脱颖而出的军事天才。
他出生于德意志的萨克森-魏玛家族,别误会,这里的魏玛家族和后世的魏玛共和国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萨克森-魏玛家族是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重要公国,理解成诸侯也成。
魏玛共和国则是在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萨克森-魏玛大公国这类君主之后建立的共和制国家。
之所以起名为魏玛,是因为当时的制宪会议在魏玛城里召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