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95章 霍尔效应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495章 霍尔效应

“第一轮测试开始,来流马赫数1.5、迎角+5°、磁相互作用数0.29、持续100毫秒……”

“……”

常浩南的目光紧盯着主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整个风洞实验室。

随着指令下达,风洞外部传来低沉的轰鸣,如同远方滚动的雷声,压缩空气以突破音障的速度通过测试段,在监控画面上形成一片依稀可见的乳白色湍流。

凌霄-1改修长的银色躯体在高速气流中发出微弱的高频震颤,表面覆盖的蜂巢状强化陶瓷隔热瓦在强光照射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

“来流速度稳定,m1.52,总温530k,来流压力5.2kpa。”

李敏快速报出读数,声音因紧张而略微发颤。

在她面前的几块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从近百个传感器传回的数据流,这位年轻的女工程师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不断调整着显示在前方大屏幕上的采集参数,额前的碎发已经被汗水浸湿。

与此同时,控制室内十几双眼睛同时聚焦在最前面。

第一组数据很快出现:气体电导率3.57mho/m,出口压力2.52mpa,温度620k……

这些数字依序显示在巨大的液晶屏幕上,被自动记录进实验数据库的同时,也由专人在控制室后方的物理记录板上被同步更新——这是常浩南坚持保留的习惯,他认为物理介质,比如白板和纸质书籍在需要激发灵感的时候比电子设备更加有效。

“没有检测到电势差。”

负责监控电极的工程师王睿略显失望地报告,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再次确认了示波器上的平坦波形。

“意料之中。”刑牧春拍了拍他的肩膀以示安心:“这个速度下电离程度太低了,连电离种子都还没完全活化。”

常浩南也跟着补充道:“而且,电导率数据比我们的预估要好,是个不错的征兆。”

说话过程中,目光全程没有离开屏幕。

他注意到进气道第三斜面上的压力分布与数值模拟结果高度吻合,这说明新设计的激波控制系统工作正常:“备份数据,准备第二轮测试,马赫数3.0。”

他下达指令的声音平静,仿佛早已预见到了刚才的结果。

风洞第二次启动,而这次点火之后,明显能感觉到轰鸣声变得更强,似乎气体管路都连带着开始微微震动。

主屏幕上,应力曲线开始爬升,但仍在安全范围内。

在监控画面中,可以清晰看到进气道前缘产生的弓形激波,像一道透明的屏障将超音速气流分割开来。

只不过,相比之前,如今的发动机表面还蒙上了一层若隐若现的辉光。

“气体电导率9.85mho/m。”

这个数字比理论预测高出了12%,已经非常接近产生可测量的霍尔电流了。

“燃烧室参数?”常浩南问道,同时示意操作员放大燃烧室内部的实时红外图像。

“出口压力2.83m[a,温度920k。”李敏迅速回答,她的眼睛在多个显示屏之间快速切换,“还是没检测到发电,但等离子体发光强度增加了。”说指着屏幕上燃烧室内部隐约可见的淡紫色光晕。

刑牧春走到常浩南身边:“电导率增长曲线比我们预想中要好,看来新设计的电离种子雾化系统确实有效。”

常浩南轻轻点头,目光扫过结构应力监测数据。

凌霄-1改只是个用于临时测试的技术验证机,因此并未对原本凌霄-1的结构进行大面积修改,只是单纯外接了两个与mhd有关的结构。

将近20:1的长径比,外面还只有一个安装架提供支撑,难免会影响到结构强度。

好在冗余度留得够高,所有数值都还处在绿色的安全区间内。

“准备第三轮,马赫数4.5。”他转向整个团队,“这次我们要重点关注电极间的电势差和电流波形,采样率提高到1khz。”

每秒1000次采样说起来好像非常密集,但考虑到整个测试过程只有0.1秒,相当于不过100个数据点而已。

在特定角度的光照下,可以看到凌霄-1改的机体表面泛出细微的波纹状变形——这是压电作动器正在主动抑制结构振动。

“激波位置稳定,进气道工作正常。”李敏紧盯着屏幕,尽量压制着提高嗓音的本能,“气体电导率21.57 mho/m,已经达到理论预测的mhd启动阈值!”

控制室内突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0.1秒的测试不过一眨眼的时间就能完成,但后续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过程却还需要一段时间。

漫长的几秒钟过去,在数据采集系统的主界面上,代表电极间电势差的曲线却仍然是一条平直的绿线。

只有眼力非常突出的人才能发现,基线附近已经开始出现微小的毛刺。

李敏觉得自己握住鼠标的右手已经开始冒汗。

“常院士,要不要等这次测试之后安排一次检查?”

这个问题毫无征兆,以至于有点像是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我是说,会不会是主动振动抑制系统对结果产生了影响?”

结果就在这时,一个新的绿色指示灯突然亮起,伴随着清脆的嘀嘀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