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68章 三亿亩高标准农田  崇祯重振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臣以为当以此额度,折为新亩七千多万为宜。”

这是具体的操作了,是在说执行的问题。

朱由检对这种建议是能接受的,和颜悦色地向罗喻义道:

“从九千多万亩到八千多万亩,少了将近千万亩之多,不可能全是虚报。”

“罗卿是湖南人,可知什么原因?”

罗喻义见皇帝愿意讲道理,当即道:

“虚报田亩是其一,豪绅隐瞒是其二。”

“还有一点就是折亩,《周礼》曰:不易之地,家百畮。一易之地,家二百畮。再易之地,家三百畮。”

“各种土地肥瘠不一,故而黄册之上,有小地一亩八分以上折一亩者,有二亩以上折一亩者,有三亩以上折一亩者,有七亩以上折一亩者,有八亩以上折一亩者。用以均平赋役。”

“据臣所知,南直隶的田亩,便是在折亩后,从八千多万亩降到七千多万。”

折亩之后普遍少了几百万,听得朱由检眉头皱起。

他本来就对大亩、小亩、折亩等复杂的亩制看不惯,所以全部用新制度量衡的市亩代替。

如今听罗喻义提到这个问题,当即就重申道:

“以后所有田亩,皆按实际面积计算。”

“肥瘠不一可按级别纳税,不可胡乱折亩,给人瞒报土地的空间。”

“南方土地以后平均每亩征一斗五,具体可按肥瘠,最低下降到等同塞外的五升。”

“从五升开始,以二升五递进,下下之田每亩征五升、下中七升五、下上一斗。”

“中下一斗二升五,中中一斗五,中上一斗七升五。”

“上下二斗、上中二斗五、上上三斗。”

“一共九个等级,称为一到九等田。”

“三斗就是最高,官民皆是如此。”

这样最高最低的差额,就达到了六倍。

五升也是个极低的数字,在朱由检看来已经非常少。

但是罗喻义认为还是有点高,谏言道:

“若是三亩折一亩,定为最低的五升纳税没问题。”

“但是民间有以八亩以上折一亩者,臣以为最低可定为三升。”

这个数额,实在是太低了,朱由检不解地道:

“什么样的田地,收成会这么差?”

“就算是每亩收五斗,十一税也能缴五升。”

罗喻义知道皇帝不明白这些,解释道:

“有受灾荒废的新荒田、旧荒田,还有芦苇荡里的荡田。”

“这些田地收成非常低,故而征税也少。”

户部尚书毕自严建议道:

“沼泽和山林是特殊土地,臣以为应按特殊方法征税,不可为了它们,影响正常田地的征税。”

“臣的家乡山东同样也有折亩,称240步一亩的为金地,280步为银地,360步为铜地,600步为锡地,720步为铁地,此为最下之田,一共五个等级。”

“若以北方金地征收一斗五升计算,银地一斗二升五、铜地一斗、锡地七升五、铁地五升,用九等田征税。”

这个解释,更对朱由检胃口。他说道:

“山林、荡田之类收成非常少的地方,以后按方里征税,作为官田承包给民众,不计入田亩限制。”

“还有就是坡度大于25度的山林,不能开垦成梯田,避免水土流失。”

“湖边的芦苇荡之类,都要划入泄洪区,禁止随意开垦围湖造田。”

“这方面各地巡阅使会有规定,让他们和地方一起规划这些土地,税收五五分配。应该分配给朝廷的五成,直接划归巡阅府。”

“所得税款全部用于兴修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

提到这个,朱由检的话就多了,向群臣道:

“今后朝廷征税,重点从高产稳产的中上等高标准农田征收,对它们管理要严。”

“水利设施、抗旱救灾、良种粪肥……也重点向这些田地倾斜,获得最大的收益。”

“朕的要求是,争取在南方打造至少三亿亩高标准农田,北方以后再想办法打造出一两亿亩。从这四五亿亩土地上,征收到六千万石左右的田赋,起运朝廷一半。”

“这次清丈田亩大造黄册,要把重点打造的高标准农田范围划出来,以后就全力建设,确保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这个说法,是在展望未来,韩爌听到后却大喜过望,恨不得就要跳起来。

因为皇帝这次说的三千万石,不再只指南方,还包括北方的田地。

这样他就不用压得那么狠了,在明年还要逼南方各省深入清丈田地——

先前他为南直隶、江浙、两湖五个省份定下将近三亿亩土地的额度,是因为这些土地好清丈,很容易就能量出来。

再往后深入则要清丈偏僻之地,尤其是罗喻义提到的荒地、荡田。

那种土地清丈出来也征收不到足够的赋税,若是所有土地平均一斗五,还是要压在其他田地上面。

引来的阻力一定会非常大,已经定下决心的韩爌都有些不安。

如今皇帝确定南方高标准农田三亿亩,他就盯着这些土地挖潜就行了。

至于北方的一两亿亩,盯着山东、北直隶、关中,应该也能定下来。

从南方起运三千万石,变成全国起运三千万石,韩爌觉得压力小了很多,能够更从容地面对南方的官员。

——

朱由检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因为钱士升的进言。

他从这个人的话中,敏锐察觉到了南方士绅的不满。

虽然可以用强力手段压制,逼他们缴纳田赋。但是考虑到将来还会收工商税,那时再向南方加税会很麻烦。

所以他决定稍微放宽一点,从原定的南方三千万石起运,变成全国一盘棋,不再单独区分。

不过南方的高标准农田更多,田赋自然也就更多点,即使降低一些,仍旧达到二千二百万五十万石。

这个数字,其实达到了朱由检的心理底线。因为以前全国的秋粮,大概就是这个数。起运到朝廷的田赋数字,甚至比这个还低一些。

只要这笔钱粮能够运到京城,朝廷的财政就能大体维持稳定。不至于北方受灾后,一下子崩掉一半。

在“体谅”南方的困难,降低起运额度后,韩爌为各省制定的田土额度,终于得到通过。

各省将向着这个目标清丈,打造高标准农田。

同时,为了防止地方官员执行不力,韩爌建议派出巡按御史,去各地明察暗访。

并且考虑到某些地方落实遇阻的可能,他把目光盯向了四川,打算在这里清丈出高标准农田。

这个地方,按他打听出来的情况,是能清丈出四千多万亩的。

如今在册的只有一千三百多万亩,可谓大有潜力。

还有广东也是如此,应该能从两千多万亩,增加到三千多万。

这都是他为后年的清丈准备的,如今打算提前实施,先清丈出皇帝要求的三亿亩高标准农田。(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