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83章 教士归化和景教学院  崇祯重振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

如果他们非要强制执行教法,大明的官府绝对不会客气。

当然,这一点上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执法人员的不足,以及传统的宗法处置权,礼法委员会是打算放开一部分执法权力的,以便宗法能执行下去,维护宗族秩序。

教法同样如此,未来有可能允许一部分宗教使用笞刑、杖刑,对加入宗教的神职人员,执行相应戒律。

——

商讨了一些这方面的事情,朱由检没有急着把景教其他教义定下来。

对于连《圣经》翻译都没有完成的景教来说,确定完全中国化的教义是不可能的事情。

还需要进一步磨合,一步一步实施。

朱由检对此是有耐心的,尤其是汤若望等人归化后,景教会将变成华人为主导,中国化将会一直持续。

为了将这件事持续推进,朱由检道:

“你们景教会,现在的教士多半是从泰西而来。”

“华人大多是信徒,却没有几个教士。”

“这很不好,不利于景教中国化。”

“要向佛教学习,隋唐之后的高僧,几乎都是中国人。”

“这些人的思想,让佛教的中国化一直在持续。”

“你们要汲取这个经验,不要再走弯路。”

汤若望连连应是,并保证一定会提拔大明本土的传教士。

以后泰西传教士过来,在没有完成归化的情况下,也不会获得很高地位。

为了保证大明自己培养的教士,能力上能和泰西传教士相比,朱由检道:

“朕会在宗教学堂的外神学院,成立景教专业。”

“你们可以派教士去教导,培养出身大明的教士。”

“将来宗教学堂会成立宗教研究院,研究各教教义、尤其是诸教合一。”

“你们景教要加入,在研究院里和各教讨论。”

汤若望闻言一怔,对此既忧且喜。喜的是大明皇帝果然是维护景教的,甚至让他们办学培养教士。

忧的是这所学校并非景教掌握,宗教学堂受太常寺督导。

这样他们在授课时,就会受到限制。很多教会的典籍,可能无法教出去。

尤其是所谓的宗教研究院,目的是研究诸教合一。

这会让景教的教义以诸教合一为宗旨,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对此,汤若望其实是有疑虑的,他就算支持景教中国化,也不意味着景教支持诸教合一。

毕竟诸教合一的第一步,就是把所有宗教的神仙,纳入一个神系内。

按大明的做法就是纳入天地神系,陡斯天尊只是其中一个神。

那样景教还如何保持特殊性,如何维持独立地位?

现在他都不敢让陡斯天尊接受册封,更何况成为多神教的众神之一?

心里琢磨着这件事,汤若望对此很不认同,却也不敢面对皇帝直言反对,只能转移话题。

想到佛道二教都有一座专门的学院,景教却只在外神学院有一个专业,不甘心居于三教之下的汤若望,请求道:

“陛下,基督教在泰西有很多神学院,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能力。”

“耶稣会罗马学院,教授哲学、文学、数学、逻辑学等课程。”

“臣请仿照罗马学院建立单独的神学院,而非只设一个专业。”

这个请求,让朱由检想到了景教来源的泰西,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文明。

这个文明的教会学校,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由检自然是不会让出教育权的,但是和西方大学交流,是文明交流的必要组成部分。

大明的教育体系,要从其中汲取养分,避免被西方教育拉开。

他在思索之后,决定道:

“景教的学院在泰西极为庞大,确实不应该只设一个专业。”

“那就升为独立的景教学院,仿照罗马学院,开设各种专业。”

“朕会给你们相对独立的办学权力,把泰西的教育方法引进来。”

当场以自己的名义捐赠一万两,并允许景教接受信徒捐赠,支持景教学院建立。

这充分显示了他的重视,汤若望高兴道:

“臣定竭尽全力,办好景教学院。”

“恳请陛下允许那些不愿入籍的传教士做教师。”

朱由检点头应允:

“只要不宣传违法犯禁的思想,允许景教学院招聘外籍教师。”

“你这个大主教要积极点,尽快和太常寺商定一部分允许传播的教义。”

嘱咐汤若望先和太常寺确定一些允许传播的典籍,把景教学院的架子搭起来。

并嘱咐他在教育时不必局限于神学,可以仿照泰西最先进的学校,把相关教育制度引进来。

汤若望对此当然是一口应下,因为他知道景教在大明的传播,离不开他们带来的西学。

如果不是用西学吸引了士人,景教如何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在景教学院传播神学之外的学问,也是传教措施的一部分。

只要士子选择在景教学院学习,将来成为信徒会有很大几率。

而且景教学院教授的各种知识,也可以作为对信徒的福利,吸引他们的后裔加入。

可以说,这个学院,对景教的作用将非常大,甚至会成为景教教义的研究中心。

也因为这个政策,宗教学堂在建立伊始,就在景教学院的带动下,向综合性大学堂转变。

佛教学院、道教学院等学院,后来都仿照景教学院,教导神学之外的学问。

它们对大明的教育体系产生深远影响,并且让教士职业,成为大明读书人的职业选择之一。(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