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80章 孙承宗回京  苟在明末当宗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80章 孙承宗回京

大明京师,乾清宫偏殿。

大明永明皇帝朱慎锥正在见一个人,这是个须发皆白的老人,穿着一品文官的服饰,年龄虽大却腰板坐得笔直,他就是大明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督理军务、兵部尚书、前蓟辽督师孙承宗。

今年孙承宗已七十有七了,原本历史上他只活了七十五岁,因为皇太极在己已之变后没过几年又一次入关进攻大明京畿,又被称为戊寅之变。

戊寅之变事八旗兵不仅再一次攻到了京畿,还继续南下,直接打到了孙承宗老家的高阳城,高阳知县雷觉明大恐,连夜逃走,而当时住在高阳城外的孙承宗非但没有南下避祸,还带着家人主动入城,亲自率领高阳军民抵抗。

经过一日激战,小小的高阳城最终因为军力不足再加炮石竭尽没挡住清军,清军登城后孙承宗在北城依旧酣战,大呼“放炮!杀敌!”带着仆人提刀继续厮杀,手刃数人后最终不幸被俘。

被俘后的孙承宗面对清军的礼遇和多番劝降破口大骂,直接喝骂对方为“臊狗奴”,一意求死,最终在高阳被清军所害,终年七十五岁。

而如今历史发生了变化,戊寅之变并没发生,皇太极的部队当初在喜峰口被王晋武率部拦住,双方在长城展开了激战,最终皇太极无功而返,非但没能打进长城,还损兵折将。所以戊寅之变成了后来的长城之战,此战大明正面击退了清军,是近十年来难得的大胜,不仅鼓舞了大明的士气,更让刚担任监国不久的朱慎锥坐稳了执政的位子。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就不一一细说了。既然没了戊寅之变的发生,孙承宗也自然不可能死在高阳,所以孙承宗一直活的好好呢,而且这位老臣身子骨极为硬朗,别看年近八十,身子却比六十岁的人还精神呢。

朱慎锥当然知道孙承宗的本事,天启皇帝在的时候,孙承宗临危受命接替熊廷弼等人镇守辽东,正是因为有他在,这才打造了辽东的宁锦防线,并且对辽东的建奴实施了全面军事加经济封锁。

孙承宗用兵并不冒进,在朱慎锥看来如果以兵法论,孙承宗甚至比不上许多大明将领,但他有一点比任何人都强,那就是孙承宗的全局观和谨慎,这点是许多人比不上的。

让孙承宗独领一军作战,这种事他不擅长,可要让他统帅全军谋划全局却是极好的人选。从这点来看,孙承宗不是战将而是做全面决策的统帅,这让朱慎锥想起了后世另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那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用兵之道和孙承宗极为相似,他们都是文官,同样也统帅大军,而且以个人军事素质来说单独作战不擅长,却擅长全局谋划和如何用人,而且他们打仗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结硬寨,打呆仗。

别小看这六个字,往往许多人打了一辈子仗都悟不透,孙承宗和曾国藩却把这六字精髓运用到了极点,这也是他们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威名的主要原因。

孙承宗很清楚地看到了大明和当时后金的利弊,更明白大明内部的诸多问题所在。他当蓟辽督师的时候虽然手下的军队不少,可这些军队士气低落,训练不足,野战更是不行,可以说防守有余进取不足,如果直接拉上战场和建奴死拼,别说胜了,说不定一战下来全军覆没都有可能。

而且当时大明在辽东战场上已是一败再败,之前发生的经抚之争更导致山海关以东的地区几乎全落在了努尔哈赤手中。以大明当时的情况,孙承宗清醒知道反击是根本不可能的,一旦战败不仅拿不回辽东,说不定连山海关都会丢失,如果山海关到了建奴手中,那么大明再无屏障拦住建奴,建奴完全可以从山海关而出,长驱直入进入大明腹地。

当时的情况很是危急,孙承宗临危受命在判断双方实力对比和实际情况后采取了以守为攻的战术,依托大明雄厚的实力在防守的同时步步为营向前推进,同时拿下一地后就在原地修筑堡垒和城池,以此为据点一步步收复失地,并压制和封锁建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