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7章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方为李翊行事之风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67章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方为李翊行事之风

王朗是徐州本地人,他的家乡说来也巧。

正是李翊的封地,郯县。

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讲,李翊算是王朗的宗主。

纵使王朗是徐州旧臣,李翊的前辈,也没法在李翊面前摆谱。

“王公请上座。”

与王朗预想的不同,李翊并没有太大的架子,直接便邀请他入座了。

王朗谢过,开门见山道:

“想必君侯已知朗此来之意,今豫章有倒悬之急,百姓有累卵之危。”

“我闻君侯受刘将军重托,总督淮南军务。”

“现在只有君侯能救豫章。”

微微一顿,又接着补充说道,“今豫章太守华歆华子鱼,愿举城献予君侯,为徐州荫庇。”

“从此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这是一套标准的政治话术。

说的比唱的好听,先把你的兵马忽悠过来再说。

李翊保持了一个政客的冷静,澹澹说道:

“不瞒王公,刘将军付我以淮南军政大事。”

“今豫章远在扬州西土,我实不欲出兵干涉。”

这……

王朗没想到李翊会拒绝的如此果断。

正当犯难之际,李翊却又突然话锋一转。

“不过若是华府君真希望我来保全豫章也不是不可以。”

“愿闻!”

王朗连忙追问道。

“我派人前去协助华府君处理豫章军政,之后豫章军国大事,俱要先与我徐州大员相商。”

“未审王公尊意如何?”

王朗一凛,明白了李翊的意思。

说是协助华歆处理豫章军务,不就是想让华歆把豫章的军政大权交出来吧。

李翊不想亲自下场,掺和豫章事务,尤其还涉及到刘表与孙策之间的战事。

但如果能够派人接管,采取自治。

那么即便将来保不住了,对徐州也没什么损失。

何况,李翊的战略目光放得长远,江南之地,早晚是要收的。

既然如此,正好拿豫章一地做个实验。

这个“实验”是李翊筹划了很久,但一直不太好明试。

因为不论是徐州还是淮南,都是重点发展的地方。

时间紧迫,乱来不得。

李翊为了求稳,就不在淮南、徐州采取实验。

而豫章不同,这里是瘴地,人口本来就少。

派人前去接管,然后自治。

不管最后实验失败与否,都于徐州损害不大。

若能成功,将来也有个借鉴。

“……怎么样?王公考虑的如何。”

见王朗沉默不言,李翊再次出声询问。

一旁的侍从大声说道:

“汝可速速决断,郯侯日理万机,哪有功夫专伺候你一个?”

王朗皱起眉,暗想他与华歆本就不是贪图权贵之人。

向河南求助,本就是为了站队,好得以在乱世之中明哲保身罢了。

既然李翊肯派人来接管豫章的烂摊子,又有什么不妥呢?

“若君侯果真愿派人来豫章,我想华府君必无相拒之理。”

王朗开口说道,“饶是如此,君侯也该遣军士前来驻扎。”

言外之意,王朗希望李翊多多少少派点兵过来。

他们也好求个心安。

毕竟豫章国小民弱,来找徐州就是寻求庇护的。

“……嗯,该当如此。”

“我会从淮南调一千精兵,前往豫章驻守。”

一千人……

王朗皱起眉,暗叹有总比没有好。

一千的精兵,主要起到一个威慑作用,因为代表着徐州亲自下场。

这对李翊而言,养一千人在豫章是可以接受的支出。

再多就不行了。

刘繇死后,他的部众其实是自己归属到了华歆麾下。

因为华歆本身名望就高,又爱民如子,很受推崇。

所以当刘繇部众归附华歆之后,华歆手上其实已有万余部队了。

但华歆将他们遣散了大半。

一是因为华歆没有割据之志,二是因为豫章太穷了,华歆根本养不起。

如果李翊派兵前去驻守豫章,那驻守多少人,淮安方面就得出多少钱粮。

秉着贵精不贵量的原则,李翊只打算派一千人前去驻守。

“未知君侯打算派谁前去豫章?”王朗再问。

李翊站起身来,目光逡巡一圈,随后也不问众人意见,直接点名道:

“子义,便由你去豫章,协助华府君督管豫章军政。”

太史慈在众人之中被李翊点到名号,有些诧异。

连忙站起身来,拱手道:

“是,谨遵君侯军令!”

或有人在旁侧谏言道:

“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

“若使其督豫章军政,恐误大事。”

李翊背着手,沉声说道:

“不然,我以为子义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可以付与大事。”

又看向太史慈道,“子义觉得呢?”

被问及自己的意见,太史慈连忙跪拜道:

“此诚慈本心所望也!”

士为知己者死,太史慈立下的志向,便是要带七尺之剑,立不世之功。

如今他认为他的机会来了。

嗯……

见太史慈这么有精气神,李翊也更加放心,又道:

“龙欲高飞腾空,必先阶其尺木。”

“适才我已许诺王公,派一千人前去驻守豫章。”

“子义此去当视豫章子民亲附之否,至于手下之兵,宜将多少,卿可自由意。”

言外之意,太史慈可以自行决定带多少人。

在场诸人,无不暗自感慨李翊的人格魅力。

在大伙儿都不看好太史慈的情况下,却愿意乾纲独断,给予其绝对信任。

仿佛在说,拿上我的符节,去地方赴任,等办好了再回来见我。

这种信任感,是古代所有士人追求的。

太史慈躬身答道:

“君侯立在志事,今刘繇丧亡,尚不知华子鱼待遇如何。”

“其故复部曲复依何从,慈窃以为可往来召去。”

“部曲乐来者便与俱来,不乐来者且安慰之。”

“待慈到后,再观华子鱼牧御方规如何。”

“故所将之兵,不宜多,将数十人足矣。”

太史慈回绝了李翊的好意,认为不需要单独从淮南派兵来。

他只需带数十个随从,有信心收复豫章部曲,纳为己用。

即用豫章人治理豫章人,豫章兵保卫豫章土。

此举无疑能帮李翊省去一个大麻烦。

毕竟遥养一支千人部曲,所费粮饷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若太史慈果真能用豫章养好豫章部曲,那自然是再好不过。

“子义可要想清楚了,豫章远在瘴地,来往交通并不方便。”

“若有事急,淮南未必能救。”

豫章之地多沼泽、山川、湖泊,往来交流何不方便。

如果出了什么事儿,淮南方面是何难第一时间去救的。

也就说,太史慈去了,就得完全靠自己了。

李翊现在是给太史慈选择,看他需要什么,然后尽可能一次性地给他满足了。

不然等他到了豫章,再向索要什么,可就不好给了。

但太史慈却显得很自信:

“君侯有桓文之量,古人云,报生以死,期于尽节,没而后已。”

“慈既受重托,怎敢相负?”

“况扬州新破,士卒离心,难复合聚。”

“只宜宣示恩慧,安其心,并其众,然后息兵可也。”

太史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历史上的他也算半个诸侯。

在海昏压制荆州刘磐的侵扰,使之绝迹不复为寇。

李翊正是觉得太史慈有一州之才,把他放在徐州终是屈才了,才打算派他出去历练历练。

“有子义这番话,豫章之事,我便可放心交予卿了。”

话落,一只手伸向王朗。

王朗初不解其意,倒是庞统察言观色,赶忙将王朗所带来的图书献上。

王朗这才明白,李翊是要看豫章的赋税、官员名单。

在看的同时,王朗在一旁说好话道:

“这些都是从府衙里取出来的图书文献。”

“豫章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皆有记载。”

这时想表明他们豫章的诚意,主打一个真诚。

希望李翊不要抛弃他们。

李翊一边翻看图文,一边说道:

“这豫章户口数怎么对不上?”

“哪里对不上?”

王朗身子一紧,颤声问。

“……呵呵,都对不上。”

李翊将书札阖上,递给一旁的庞统。

按《后汉书》记载,东吴所在地区的人口有900多万。

但晋国灭亡孙吴时得到其赋役图册,却只有230万人。

这中间消失的人口,自然与当地的世家大族脱不开关系。

有很多佃户,为了躲避徭役赋税,会自愿为奴。

而奴是不算入户籍的,自然不用服徭役和交税。

这就使得世家大族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隐藏了大量人口,攫取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从而导致汉末出现了大量的隐户。

这些隐户只享受物质基础,而不承担社会责任,严重拖累国家的正常运转。

三国时期,隐户最严重的地方就是东吴。

但不代表其他地方就没有。

包括李翊所在的徐州同样如此。

李翊初据徐州之时,外忧内患,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而如今更是要面临即将南下的袁神。

所以他哪里敢现在去折腾土地,触碰世族最核心的利益?

但徐州暂时不处理这些问题,不代表不可以在其他地方进行初步的尝试。

这个实验的地方,最好是离徐州远一点,不要使徐州承担失败的后果。

若是成功了,也能从中吸取经验。

李翊背着手,目光扫过众人,淡然道:

“目今天下田地,越半数于高门贵族,剩余半数在士人豪族手中。”

“平头百姓并无寸缕立锥之地。”

“故善者饿殍遍野,易子互食,苟全性命于乱世。”

“恶者保山为寇,啸聚山林,劫掠民户,杀人放火。”

“在座诸位,想必乡里也都或多会少遭遇过盗匪罢?”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俱是沉默不能言。

李翊的话还在继续,幽幽叹道:

“人生在世,常有诸多灾祸,活命已是十分不易。”

“……又何必同类相残,乃至以此为乐?”

李翊再次发出灵魂拷问。

“依翊浅见,每有盗贼蜂起,便说百姓饱受苦难、求活无门,方才沦为盗匪。”

“可一旦为盗,却良知尽失,再加苦难于他人。”

“如此便有更多百姓难以求生,转而继续为盗。”

“如此往复,天下匪寇岂能断绝乎?”

众人面面相觑,俱认真聆听李翊的教诲。

王朗由是感动,他初见李翊年少,还不觉此子有甚才学。

如今只听他三言两语,竟一针见血指出乱世之根源,如此见识,无怪有今日之才名。

王朗常常讥笑世俗中那些有好施之名、却不体恤穷贱的人。

所以他经常用自己的财物周济他人之困急。

可现在看来,他这点胸怀于乱世之民又有何大益呢?

“百姓几无隔夜之粮,朱门豪族却可使田连阡陌,尽占膏腴之地。”

“钟鸣鼎食,骄奢淫逸,尤以田籍之事为恶。”

“此辈最是可恨,天下之财已得其二,尤于田赋使滑,此合公道否?”

此话一出,在场已有不少官员如坐针毡,出汗如浆了。

但面上神情仍作镇定。

他们之中,府上也有不少田产,所养之民是为奴,当然不算尽户口中来。

听李翊这意思,不会是要拿他们开刀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