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翊弯唇一笑,“诸位倒也不必紧张,我封爵县侯,享郯县食邑三千户,手中岂无田产耶。”
言外之意,不会拿你们开刀。
毕竟自己也有田产,真拿你们开刀,就是自己刀自己?
众人如释重负,颤微着起身,拱手道:“君侯之言,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曹豹率先跪伏于地:
“君侯所言甚是,众生皆苦,吾辈亦有责救民于水火,保全苍生。”
“豹愿为表率,将府上田地,献予州府!”
众官员睨了一眼曹豹,暗骂你小子倒是会察言观色,拍得一手马屁。
人李翊还没说要收缴田地呢,你倒先冒出来邀功。
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谁都明白曹豹肯定不会捐出全部田产。
只是交了一部分出来,于他而言只是略有损失。
但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自然给李翊留下了一个好印象。
“在下也愿献出府上田产,为君侯尽一点绵薄之力!”
“在下附议!”
“在下附议……!”
一时间,好好的聚会突然变成了献田产的活动。
大伙儿都明白,与其等哪天李翊下刀,不如先主动交出来。
现在交,绝对是数目最少的。
真等到李翊要主动度田排查的时候,那恐怕交的田地就不是这个数目了。
王朗将这一幕尽收入眼底,更加佩服李翊的政治手腕。
只是言语略微敲打,便将这帮纵横徐州官场多年的老油条,收拾的服服帖帖。
好手段,好手腕呐……
王朗兀自感慨自己当了这么多年的官,竟不如一个后辈手段强硬,实在自惭形秽。
李翊见众人纷纷献田产表忠心,当即也拱手道:
“诸位可真是刘将军的肱骨忠臣呐,回头我定会在刘将军面前,为诸位一一表功。”
官场之事,就是要恩威并施。
敲打不能太猛,一定要适度。
现在能让他们主动献出一部分田产,已是最好的结局了。
要是再激进一点儿,整个徐州都要人心不宁。
这显然不是李翊想要看到的结果。
要知道,这些官员是统治阶级,是上位者,是既得利益者。
想直接剥夺他们的权益,是不现实的。
“子义,你可明白我要你在豫章做什么了吗?”
李翊单独找到太史慈问道。
太史慈颔首,道,“君侯是希望我在豫章度田吗?”
“正是如此……”
李翊点了点头。
度田就是清查人们占有田地数量和户口、年纪,以限制豪强大家兼并土地和奴役人口。
同时便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不过许多大地主都是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的。
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
你上去要动这些豪强地主的蛋糕,他们百分之一百会隐瞒田地和依附于他们的人口,以反对清查。
许多地方官吏,都惧怕他们的威势,或收受贿赂,相互勾结。
以任凭地主豪强的谎报。
再严重一点儿,他们便会主动联合起来,以武装力量来进行反抗。
“今天下垦田多不以实,户口年纪互有增减。”
“我要你到豫章后,整顿赋役制度,安定社会秩序,以巩固豫章的政权稳定。”
李翊正式向太史慈提出要求。
“只是当地豪强失驭,起坞壁,缮甲兵。”
“集结宗族宾客,招纳依附流民,以抗官府。”
“故此事行之甚难。”
历史上,刘秀定国之后,就开展了大规模的度田。
很多人说刘秀度田失败,差点被赶下皇位。
但从结果上来看,刘秀确实是沉重打击到了豪强大姓。
解决了两汉之际户口田亩不实的问题,为后来的明章之治奠定了必备的基础条件。
不过,刘秀的度田运动确实非常不容易,在全国范围内激起了大量的叛乱。
好在刘秀当时已经坐稳了皇位,并且没有彻底和地主豪强撕破脸皮。
而是双方互相妥协。
豪强大姓让出一部分政治经济利益,刘秀则让皇权与地方势力之间归于平衡。
大家都不希望用过多的杀戮来造成社会动乱。
之前说过,豪强地主最怕的就是乱世。
因为乱世有枪就是草头王,损害的是他们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度田虽然能够解决一部分社会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事的流动。
土地兼并现象依然会接着出现,从而引起新的社会问题。
荀攸这时走了过来,劝谏李翊道:
“君侯,度田并非一时之策。”
“只恐政令尚未传至地方,便受千夫所指。”
“届时人亡政息,乃至人未亡,政已息。”
“还请君侯三思。”
李翊一颔首,牵唇笑道:
“公达来的正好,适才徐州诸官员多有献田之辈。”
“事后众人可对我这个‘恶人’有甚微词?”
荀攸闻言有些惶恐,连忙道:
“君侯莫要如此说,我等岂敢?”
话落,又望一眼李翊的神色,见之未有变化。
乃叹了口气,这才说实话。
“众人嘴上虽不言,然以我观之,怕是多有不快……”
说白了,很多人希望利益再分配,只是因为他不是既得利益者。
而既得利益者,又有几个是愿意无偿让出自己的利益来的?
“我亦知此事甚难,故今日权做试探。”
“早叫子义于豫章,初步尝试。”
“不论成功与否,于我徐州皆是无害。”
“事若济,有利于徐州之后尝试度田。”
“事若不就,损豫章一地而已。”
这便是李翊打算采取的实验。
正好豫章算不得多富裕,太史慈可以放开手来干。
真要是玩砸了,赶紧切割也来得及。
总之,总是要有人尝试的。
即便李翊不做,之后也会有人做,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是我来做?
难得来一趟,总要不留遗憾才是。
“……好罢,既然君侯想做此尝试,攸愿代为分忧。”
“……哈哈,公达有此心,再好不过,那便来帮我一同拟定律令罢。”
于是,李翊便带上荀攸,草拟了一个基本的律令。
让太史慈带去,在豫章进行初步的尝试。
“子义此去,有便宜行事之权。”
“凡官员任命,生杀予夺可自行决定。”
李翊唯恐律令于太史慈掣肘,又让他放开手去做。
不论如何,徐州方面会对他的工作全力支持。
若实在做不好失败了,该弃就弃,不必强求。
李翊又对太史慈叮嘱多项事务,才准备遣他离去。
当此时,又有一使到。
乃是丹阳太守袁胤送过来的文书。
书中谈及到了丹阳的山越问题。
李翊希望袁胤在两年内为徐州筹集不下一万人的丹阳兵。
这些健儿悍勇不畏死,非常适合拉到前线去肉搏拼刀子。
不过,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筹集这么多的人。
那就得从当地的山越人中下手。
尽管李翊已经告诉了袁胤,可以通过采取抢收麦子的方式,来威服山越民众。
但袁胤信中仍旧表示,实际操作起来相当困难。
希望李翊增派人手过去帮忙。
他一面要安抚袁术旧臣,一面要帮淮南压制山越,的确是忙得焦头烂额。
“君侯,袁府君信中怎么说?”
庞统关心地问道。
关于清缴山越的计策,主要就是他献的。
所以庞统最为关心。
“袁胤提到了工作上的困难,希望我派人过去帮衬一二。”
说着,李翊将文书递给庞统,又问一旁的荀攸说道:
“公达,你对江南山越有何看法?”
嗯……
荀攸微一沉吟,道:
“山越之民多为越族后代,以血缘为纽带,组宗族宗部,盘踞百年。”
“若要在两年之内,将之镇抚,少说要三万劲卒。”
“若要在两年之内,将之剿灭,至少要十万之众呐……”
荀攸说出了自己心中估算的数目。
显然,不论是李翊还是徐州,都不可能为了山越问题,投入十万的兵力进去。
吴国为了镇抚山越,都了几十年的时间,一代人剿完,二代人剿。
以至于还培养出了大量新生代将领。
“这样吧!”
李翊一拍手,“子义既然要去豫章,顺道也要路过丹阳。”
“你便与文向同去丹阳,先辅其镇抚山越,然后再去豫章那边赴任。”
李翊打算派遣太史慈与徐盛先去丹阳帮袁胤镇抚山越,之后太史慈再去豫章处理军政。
“……喏。”
太史慈一拱手,话锋又转道,“只是若不早早去豫章那边,只恐华歆见疑,反投刘表或者孙策。”
李翊笑着摇了摇头,“我先使人发书回去,孙策、刘表知我干预豫章之事,必不敢轻动。”
“子义可以放心在丹阳剿贼,时间上来得及。”
孙策与刘表矛盾激发,战事不可避免,现在谁敢得罪第三家?
何况豫章归属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烂账。
只要不被对方得到,两人都是可以接受的。
正说间,忽有一使到。
“君侯,颍川使者来了。”
李翊闻言,弯唇笑道:
“……呵呵,今个儿是个什么日子,怎的大伙全都聚在一起来了?”
“快请!”
既是共战的盟友,李翊当然要亲自接见。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出使徐州的山阳满伯宁。
那时,正是他出面与徐州谈判。
这次曹操又派他来,也不知是所为何事。
“满使久违了。”
李翊见着满宠,向他作揖一礼。
满宠当即回礼道,“君侯风采依旧,使故人闻之,不胜叹羡。”
李翊即将满宠请入驿馆,问明来意。
满宠正色说道,“此乃军国大事,未问刘将军在何处?”
李翊答道,“军国大事先由我问,若果真是要紧之事,翊自会通禀刘将军。”
若是旁人说这话,满宠或许不信。
但如果是李翊说这话,满宠不得不信。
刘备对李翊的信任,是众人皆知的。
“……也罢,那就先与君侯说。”
满宠看了一眼四周。
李翊会意,挥了挥手,示意左右侍从退下。
“眼下更无六耳,满使有何大事相商,直言无妨。”
嗯……
满宠这才缓缓开口:
“宠此来,是奉曹公之命,商议河北之事的。”
这在李翊预料之中。
若是寻常小事,曹操只派遣一名普通使者来便好。
这次直接把满宠给派来了,说明肯定是有要紧之事。
“君侯可知,袁本初已打算与公孙瓒议和了?”
什么!?
饶是心里已有准备,但李翊听到这个消息时,还是颇感震惊。
这跟李翊接收到的情报不同。
之前许攸明明说,袁绍打算在明年出征公孙瓒。
怎么曹操这边的人,却说两家要议和了。
到底哪个说的是真的?
这事儿可一点马虎不得。
因为河北的战与停,直接关系到河南的军略决策。
“……消息属实否?”
李翊正色问道。
满宠眉目坦然,启唇更是直接了当:
“这种大事,可得戏言乎?”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