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5章 李翊是大善人呐,怎么会摆鸿门宴呢?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75章 李翊是大善人呐,怎么会摆鸿门宴呢?

徐州,下邳。

今日,李翊接见了两名南方来的客人。

他们不是别人,正是不久前被太史慈、徐盛、袁胤联手击败的山越部族首领。

祖郎、费栈。

这二人在丹阳还是颇有影响力的,考虑到山越民与汉民混居。

所以李翊并没有太过为难二人,反而亲自接见,以恩威并施的方法,希望能够收拢丹阳的民心。

李翊命人置下酒席,款待二人。

祖郎、费栈皆知李翊在刘营的地位,能得他如此礼遇,自是诚惶诚恐,受宠若惊。

“山越乃秦朝越人后裔,百年来与汉民混居,互不侵扰。”

“只是多有山越人不纳赋税,不服徭役,反而躲起来。”

“啸聚山林,保山为寇,与官府作对。”

“此实在给我们的工作,添了不少难度。”

李翊郑重其事地对二人说道。

祖郎、费栈面上皆露羞惭之色。

虽然李翊这话并未直接点名,但他说的那个躲在山中不缴税的山越民,不正是他二人吗?

“今陵阳一带的山越人,虽已降了官府。”

“然丹阳山地众多,仍有不少山越贼,冥顽不灵,依旧与我们作对。”

李翊并不想在丹阳投入太多的资源进去。

因为江南一带本身开发的就晚,与其现在投入资源到江南,不如留着用来开发徐州本土。

但丹阳的山越问题又不能不解决。

思来想去,还是用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最好。

以夷制夷,成本所费最低。

“今日请两位宗帅来徐州,正是为了商议解决丹阳山越问题。”

李翊站起身来,阔步走至二人身前。

“不瞒二位,刘将军付我以南方大事。”

“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为高尚气力,是出精兵之所也。”

“将来若与河北开战,丹阳民必能为我徐州助力。”

“翊是真心实意想和山越人和睦相处,但总有极个别人不肯配合李某的工作。”

“……呵呵。”

说到这儿,李翊唇角微微翘起,兀自笑了。

“李某也并非是什么恶人,早已经给丹阳下过命令。”

“凡是肯下山的山越人,一律编户齐民。”

“朝廷也会分给他们田地耕种。”

“并租借以耕牛、粮种,乃至种田工具。”

“我知山越民鲜有种田之人,故还愿意派出专人指导。”

“难道这还不能彰显李某的诚意么?”

山越人说白了就是一群街溜子。

要想根除山越问题,最根本的方法,还是得汉化,除去他们身上的恶习。

只有完全接受汉文化,接纳了汉人的生活习惯,才能解决掉存在百年的山越问题。

这帮山越民与汉民混居长达四百年,其实已经汉化的差不多了。

几乎人人都能抄一口流利的汉话。

就是在生活习惯方面,仍存在一些差异。

并且山越人的耕作技术,也远远落后于汉民。

这是绝对不行的。

华夏大地自古就是农耕文明,只有推动农业的发展,才能助长国家的综合实力。

山越拥有大量的青壮,都是充足的劳动力。

却一个个都是隐户,不配合政府工作,这一点着实令人头疼。

“两位在丹阳皆是豪强大户,于地方颇有民望。”

“是故私以为,将此事付与两位,应能为我办好。”

李翊正式向祖郎、费栈提出自己的要求。

依然是不容置疑的口吻。

不是与你们二位商议,是要你们二位必须去做。

之所以仰赖祖郎、费栈二人。

还是因地制宜。

丹阳太过落后,兼之官府长年累月的缺失。

使得当地不论是汉人还是山越人,都不认官府,只认自家的豪强头领。

那这就好办了。

我把你们的豪强头领,变成官府人员,不就等于是承认我这个官府了吗?

祖郎与费栈二人对视一眼,然后异口同声地说道:

“能为郯侯效力,是我等之幸事也。”

“只是山越问题由来已久,今丹阳一地宗帅,便多达百人。”

“要想将之一一招安,只恐不易。”

李翊点了点头,眉目如常,澹澹道:

“正是因为不易,才召汝二人来。”

“若是容易,汝二人何以至此见我耶?”

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不是看在你们两个还有点用的情况下,你二人的头颅早就在郎陵山时就被砍下来了。

二人面面相觑,不能应答。

李翊的话还在继续,“我知此事,会触犯当地豪强的利益,中有不少宗帅不愿妥协。”

“但我愿意补偿他们,只要是肯归顺官府,使麾下山越编户齐民的,一律免服徭役两年,免税一年。”

“至于借出去的种子、田地、耕牛,也不必偿还利金。”

“这个条件,你们看是如何?”

祖郎、费栈略作沉吟,他们知道这已经是李翊做出的最大让步了。

有了这个优渥条件,的确会使他们的工作顺利不少。

但前路漫漫,依旧千难万险。

“……对了。”

李翊似想起些什么,冲身旁的仆人招了招手。

那仆人转身取出一物,交给李翊。

“此为曲辕犁,大有利于南方水田耕种。”

“我徐州已用了好几年了,收成好得很。”

“汝二人既是要教化山越民众耕田种地,此物或许有用。”

话落,已经曲辕犁送至祖郎、费栈身前。

这……

二人对视一眼,用手轻轻抚摸着曲辕犁。

在感慨此物精妙的同时,又不禁佩服李翊做事的气魄,果真果敢睿智。

“汝二人回去后,告诉那些宗帅。”

“只要他们肯配合政府编户齐民,包括曲辕犁在内的所有用具,俱是无偿借用。”

“待明年收成之后,官府只取部分粮秣,余下各部宗帅可自己留下。”

祖郎、费栈二人拱了拱手,乃齐声应道:

“谨遵郯侯之命!”

话音方落,又一名仆人快步赶到。

只不过这名仆人还领着一位将军,正是前河内太守张杨也。

张杨冲李翊点了点头,开口说道:

“郯侯,人来了。”

嗯……

李翊一颔首,示意众人赶快去迎接客人。

祖郎与费栈又是一愣,暗道今天这场酒席,难道不是专门为他二人摆的吗?

“敢问郯侯还请了谁?”

祖郎忍不住反问。

“……呵呵,两位不必惊怕。”

李翊冲二人挥了挥手,示意他们稍安勿躁。

“我今日是摆一桌酒席,请两桌客人来吃。”

“那这另一桌客人是……?”

“黑山军首领眭固。”

嘶……

听到眭固之名,二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都是道上混的,一个在北,一个在南,算是各自在地方闯出了些名堂。

不过他们这些山越贼,还是比不得黑山贼的。

没错,别说南方生产力赶不上北方,就连南方的山贼都远远比不上北方的山贼。

这帮黑山贼是黄巾一脉的,并且是诸脉当中最为纯正的一支。

祖郎这帮山越贼最多就是在山地里打一打游击。

而这些黑山贼,是真正敢正面挑战军阀的存在。

并且是主动进攻,攻城略地。

早在初平二年时,黑山贼就号称是聚众十万余人,攻打冀州的魏郡、兖州的东郡。

虽然他们最终被曹操击败,但依然盘踞在冀州以西的太行山脉里。

可谓是袁绍的心腹大患之一。

之前吕布投靠袁绍时,袁绍就曾用吕布为将,征讨黑山贼。

不过黑山贼势力庞大,盘踞已久,并非一朝一夕可灭。

按理说,作为埋插在冀州的一根尖刺。

黑山军应该是一个不论如何都值得河南拉拢的势力。

但黑山军到底是贼寇,政治立场太过摇摆不定。

与他们的前身黄巾军不同,黄巾军是一定要搞死东汉。

但黑山军就没有“黄天当立”的气魄了,他们只想自己过得好。

这也使得他们成了典型的骑墙派。

是真正意义上的骑墙派。

基本上凡是他们接触过的诸侯,都眉来眼去,包括汉室朝廷。

关键他们贼性不改,归顺了你,照样劫掠你的领地。

由于太膈应人,

即便袁曹大战马上开始,两家都能够一致决定将它先剿灭了再开打。

当然了,

由于黑山军势力太过庞大,盘根错节。

所以有的黑山军首领是被袁绍、曹操各自镇压。

有的则是带兵归顺了二人,还有的则是兵败不知去向。

总之,他是在经过袁曹长年累月的打击下,才逐渐消亡的。

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

同时,黑山军号称百万余众,这个数目其实并没有夸大。

因为黑山军他继承了黄巾军的人口。

黄巾起义被平定之后,依然有许多人愿意当山贼。

所以就拖家带口跑到黑山来,大伙儿聚在一起搞事。

这主要还是汉灵帝的锅。

他想着自己平定了黄巾之乱,就不能享受享受吗?

于是又加税,又修皇宫。

结果各级官员认为这是奉旨敛财的好机会。

便层层盘剥,苛政猛于虎。

黄巾余党实在是没有退路,朝廷不给他们活路啊,所以只能加入黑山军。

虽然黑山军的渠帅们没什么文化,也不懂什么民生治国。

但待在这里,百姓们至少能够活下去。

这才越聚越多,乃至百万之众。

别的不说,就汉末这个人口稀少的时代里。

光这些黑山渠帅手下的人,都是一笔巨财。

所以,李翊才大费周章,不惜从陈地请来张杨。

再请他出面,牵线搭桥,帮他引荐黑山军的各部渠帅。

由于渠帅太多,张杨也只请了几个人来。

但都是黑山有头有脸的人物。

很快,仆役将黑山来客请入大堂。

李翊亲自出面接见。

“……徐州李翊,未能迎接远客,失礼失礼。”

众黑山渠帅,亦是一一向李翊还礼。

张杨是牵线搭桥之人,遂主动为两边介绍。

来的人分别有,黑山渠帅眭固、白绕、李大目、张白骑等。

由于这些渠帅大多出自社会底层,所以他们的名号往往来源于其个人行为或外貌特征。

比如这李大目就是因为眼睛大,故号大目。

张白骑因为身骑白马,故号白骑。

总之主打一个朴实无华。

李翊一一与众人见过了礼。

又在人群中,发现一人,身形健硕,双目有神。

但张杨却并未为其做介绍,乃出声问道:

“张司马,汝背后所站者何人?”

张杨回头去看,他也不识得此人。

适才出城接见时,只道他是众渠帅身边的小跟班。

不想竟会引来李翊的注意。

未等张杨开口发问,那被提及的男子主动出列,向李翊抱腕一礼:

“黑山张燕,见过李郯侯!”

张燕!

听到这个名字,在场之人无不为之一惊。

饶是祖郎、费栈两个南方的山越宗帅,也不由身形一震。

这许多渠帅里,他们俱是不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