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7章 十万哥:为河南规划战略的人,一定是一个天才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77章 十万哥:为河南规划战略的人,一定是一个天才

刘备所开出的条件,比之前李翊的还要优渥。

李翊仅是开出四十万斛粮秣,而刘备在这个基础上又提了十万斛。

并且他也了解张燕的难处,知他镇不住手下那帮人。

所以也提出帮张燕求一道圣旨,有了“奉旨讨贼”的借口,应能暂时稳住手下那帮人躁动的心。

此前说过,张燕此来本就是希望求得河南的庇护的。

尤其当李翊已经开出一个咄咄逼人的条件时,张燕已经是进退两难。

现在刘备在这个基础上稍作回旋,无疑是给了张燕台阶下。

“久闻刘将军宽厚仁德,徐州之民皆乐戴之。”

“今日张某算是见识了。”

“既然刘将军如此有诚意,张某愿为国家讨贼!”

“一言未定,决不食言?”

“一言为定,决不食言!”

双方一拍即合,很快敲定了口头盟约。

刘备命人取酒来,他亲自向张燕敬酒。

两人各自叙礼过后,张燕复又开口问道:

“……那么,未知这五十万斛粮食,何时可以送到?”

这时,李翊站了出来,抢先一步说道:

“待张将军出兵时,粮食自然送到。”

张燕眼眸一沉,李翊提出的要求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毕竟黑山军与徐州仅仅只是达成了口头盟约。

徐州方面,若要直接输送粮食,未免有肉包子打狗之嫌。

所以,只有当黑山军真正出兵,确定与河南利益绑定在一块儿时。

徐州方面才能完全放下心,进而向黑山输送军粮。

“……善,待张某回去后,便会点兵,袭扰冀州西部诸郡。”

张燕断绝犹豫,正式向徐州表明忠心。

此前许攸与曹操各自带回来的河北情报有误差。

目前徐州方面还不确定袁绍,是否真的要起兵征讨公孙瓒。

正好借张燕的人马试上一试。

黑山军就地处冀州西部,试错成本低。

不过,即便袁绍真的在覆灭公孙瓒,河南方面也不可妄动。

一是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二是袁绍在黄河北岸是屯有重兵的。

按史书记载,袁军在黄河北岸至少有三十多个驻地,部署兵力充足。

不过好在袁绍有好谋无断的性格。

历史上的今天,也就是官渡之战开打之前。

当时的曹操西南有张绣威胁,南面有袁术残余势力。

东面有刘备刚杀了徐州刺史,再次拥据徐州。

大本营许昌有小皇帝整衣带诏搞事情。

而关中的西凉军,也还没来得及切断。

等于这期间,曹操一直在河南之地东奔西跑,忙得焦头烂额。

这时候就有人建议袁绍偷袭曹操大本营。

尤其袁绍在黄河北岸本就屯有重兵,南下调集精兵轻而易举。

就连一向主张缓图河南的田丰,都在此时劝袁绍快速南下。

但袁绍却拒绝了,错失了绝佳战机。

这一优柔寡断的性格,无疑会成为河南击败河北的突破口。

袁绍越是年老,越是缺乏干大事的魄力,即干大事而惜身。

所以李翊根本不着急开打,慢慢准备。

等着袁绍主动来攻,这样他们河南出兵也会有更加正当的理由。

“我军部众身处大山之中,可以与袁军周旋。”

张燕向刘备承诺,“我军定能撑到明年开春,但到那时,形势可危。”

“我们需要河南的帮助!”

显然,当两家达成合作时,军粮输送也只是走个过场。

真正打起来,两家肯定是需要相互扶持的。

张燕此语,近乎恳请。

他在请求刘备,请求徐州不要抛弃黑山军。

当他们彻底站在袁绍的对立面时,就已经没有退路,与河南利益完全绑定了。

一旦河南抛弃他们,将他们当作炮灰弃子。

那么等待黑山军的,无疑是灭顶之灾。

刘备正色说道:

“张将军以备为何如人也?”

“圣人云: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

“既然将军诚心与我州合作,备岂有袖手旁观之理?”

“若袁绍军来,形势甚危,备必然引兵亲至!”

善!

有了刘备的郑重承诺,张燕终于再无一丝顾虑。

时间紧迫,张燕也不多留,就此请辞。

刘备、李翊君臣二人亲自出城送别。

随后,李翊又将祖郎、费栈两位山越宗帅引荐给刘备。

刘备称赞二人识大体,说他们是弃暗投明。

并对二人浪子回头的行为予以嘉奖,赏赐金麻礼物。

祖郎、费栈谢过,并表示回到丹阳后,一定会努力去劝降剩余的宗帅。

如不出意外,自今年始,丹阳的山越人便能够下山种地了。

徐州方面特点送出曲辕犁,并派出汉人指导,行屯田之事。

只要没有天灾人祸,水旱雷涝,一年后丹阳就能实现净收入。

理论上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收入只会越来越高。

毕竟丹阳一带隐户极多,都是藏在大山中的山越人。

而这些人,都是实打实的劳动力。

他们不但能够增加生产,还能够刺激江南消费,手工业的发展。

就拿徐州特产的精盐来说,精盐再好,也得有倾销市场。

如能在丹阳一地倾销,无疑也能拓宽徐州的市场,提振刘营经济。

不表。

……

扬州,吴郡,富春。

自孙策征讨荆州以来,本已取得巨大胜利,大有进取荆州之宜。

奈何孙策轻而无备,为许贡刺客所伤。

重伤过后,大夫劝之息养身体,奈何孙策执意要与刘表动兵。

不想急火攻心,伤口崩裂,大病一场。

在周瑜等人的商议决定过后,主动撤军,让出此前所攻下的江夏郡县。

将之尽数还给了刘表,就此退兵回到了吴郡,给孙策养病。

但孙氏此次出征,并非徒劳无功。

江夏乃荆州第一战区,孙策在攻破江夏之时。

一举缴获了千余艘船只,军械、斗具、粮秣、金银堆积如山。

这已经完成了此前孙策出征之时,所定下的目标。

但当孙策醒转过后,闻说大兵已经撤军,自己所打下的江夏之地已尽数被刘表收复。

还是恼火不已,大骂众将安敢擅自做主。

然,骂归骂,孙策却也明白事理。

他这个主人翁都不省人事了,众将没了主心骨,又怎敢独自领兵与刘表接战呢?

将他接回吴郡来,几乎是最好的决定。

然孙策仍旧闷闷不乐,每日所食甚少。

而南方湿气重,尤以此时瘴气深重。

孙策身上伤口疑似感染,病痛愈烈,而使每人饮水所食更少。

约莫过了半月有余,时老将程普押运军粮回见孙策。

不想孙策形容憔悴,面似枯槁,不觉大惊:

“半月不见,主公何以失形?”

程普此言本欲责备下人未能照看好孙策。

而孙策闻言后,乃引镜自照其面。

果然十分瘦损,并无半点精气神。

不觉失惊,顾左右大呼道:

“孙郎奈何憔悴至此耶!”

言未已,孙策一把将镜子摔在地上。

大叫一声,金疮崩裂,昏绝于地。

左右惊呼上前,将之救起,扶入室内。

须臾,孙策苏醒,只有程普在身旁,乃仰头长叹道:

“吾不能复生矣,可叫权弟来,我与他面授机宜。”

程普领命,泣拜而去。

时孙权字仲谋,年仅十七,家中排行老二。

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崇尚侠义。

因其喜欢蓄养贤才,因此渐与父兄齐名。

孙策在时,便将之带着左右,参与内部事务决策。

其所展示的统御之才,令孙策也自愧弗如。

每每宴请宾客时,孙策就常对孙权说道:

“此诸君,皆汝之将也。”

即,孙策认定孙权有御人本事,认为这帮豪杰早晚成为孙权的手下。

不想今日一语成谶,大业未成,已将死矣。

孙权是族中与孙策年纪最是相近的英才,故孙策有意将之培养成守御之人。

在孙权十五岁时,孙策便委任其为沙羡长,培养他的政治才能。

本想在多锻炼他几年,奈何已时不我待。

孙权匆匆忙忙赶回富春,至卧榻前见着孙策,泣拜道:

“……兄长,弟来迟矣!”

孙策叹道:

“本想承父意志,举江东之众,进去天下,不想中道将亡,有负诸公。”

话落,又看一眼赶来的群臣。

老将程普、黄盖等,新生代将领陈武、吕范等。

除周瑜领兵在外,未来得及赶回外,一应孙氏重臣俱已赶至。

孙策环视众人,又颇感庆幸道:

“天下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大有可为。”

“今幸有公瑾等英杰善相吾弟,奈何公瑾不在此,不能面授大事。”

言讫,孙策回身将印绶取出,亲手交给了孙权。

“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

“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

孙权闻言,嚎啕大哭。

跪拜着接过印绶,不能自已。

孙策又回身转告其母,叹道:

“儿天年已尽,不能奉慈母。”

“今将印绶付弟,望母朝夕训之。”

“父兄旧人,慎勿轻怠。”

老母亦难自矜,哭得眼睛红了,但仍忧心于动荡不安的江东之地。

“恐汝弟年幼,不能任大事,当复如何?”

孙策笑道:

“权弟才能胜儿十倍,足可以当此大任。”

“我本欲先取江东六郡,以固根制本,然后袭荆州,取巴蜀,则王霸之业可成。”

“奈何儿遭不幸,时也命也,不可强为。”

微微一顿,又转而对孙权说道:

“若权弟实在有不能决之事,可与公瑾相商。”

“其才远胜于我,可以付与大事。”

“我与公瑾亲如兄弟,汝当以兄礼事之,不可怠慢!”

孙权再拜,连连称是。

孙策环顾一眼左右,暗叹周瑜不在此处,不能面嘱大事,乃对众人说道:

“我令有大事与弟相,公等可先退下。”

程普等人领命退去。

房间内,已只剩孙策、孙权两兄弟。

孙权见状,乃上前躬身问道:

“兄长屏退左右,必有要事说我?”

孙策颔首,心中又觉苦楚。

因为他知道,自己留给孙权的江山是一个烂摊子。

宗族内有不少将领都不安分,地方士民及宾旅寄寓之士仍存异心。

江东之地,局势动荡不安。

除此之外,吴郡、会稽一代还有数万山越,也在伺机作乱。

本来孙策是打算征讨完刘表,再回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但现在只能全部托付给孙权了。

“吾死之后,宗族中敢有生异心者,可诛之,断不可心慈手软。”

“凡有骨肉为逆,不得入祖坟安葬。”

“汝当思汝父兄,基业来之不易,慎守之。”

孙策提醒孙权,一定要镇住宗族内那帮人。

孙权惊问道:

“吾孙氏将领也在其中耶?”

孙策颔首,“凡有异心者,皆可杀之。”

微微一顿,又对孙权补充道:

“吾死之后,恐汝难以镇抚手下将领。”

“我起兵之时,有军功在身,威望在此,众人不敢不服。”

“遂听我号令行事。”

说到这儿,又忍不住叹一口气,“本想带汝从军,举兵历练两年。”

“……然后便可分拨汝一二部曲,之后若诸事顺遂,当可平稳接过我手上兵权。”

“奈何时不我待,汝当想方设法,立住威名,以服众望。”

孙权听出孙策的话外音,大哥这是要他接过棒子之后,马上起兵事啊!

不打两场漂亮仗,没威望镇不住手下那帮人。

孙策也知此事甚是为难孙权。

这孩子本就不是打天下的材料,自己也还没来得及锻炼他。

但现在局面如此,就是赶鸭子上架,你也得上。

尤其孙策还给孙权埋了一个大坑,那就是授兵制度。

将领们是可以拥有独立的部曲的,这就更加分散了主公的权力。孙策敢用这个制度,一是他着急创业,需要调动将领的积极性。

二是他本身威望足够,能够镇住手下人。

但孙权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