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7章 十万哥:为河南规划战略的人,一定是一个天才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

孙策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是趁着众将还拥护孙氏的前提下,赶紧打两场漂亮仗,收回部分军权。

然后借力打力,压住手下那帮人。

“……若有军事不能决处,可问公瑾。”

孙策知弟弟不是将才,提醒他,必要时可抱周瑜大腿。

“……未知当取何处?”

孙权正色问。

“刘备已坐稳徐州,有鲸吞天下之势,此万难与之争锋。”

“徐州断不可取。”

孙策郑重提醒。

“曹操已与刘备结盟,河南有联并之势,攻曹即攻刘也,亦不可与之角逐。”

“河南之地,江山稳固,弟非必要之时,万不可北上争锋。”

“只需坐镇江东之地,观河南、河北成败,然后伺机而动,以待时变。”

话说到这儿,孙权接棒后,该打谁已经很明显了。

刘表这下与孙氏可谓有杀父杀兄之仇了。

虽然孙策不是直接死于刘表之手,但确实是死在征讨刘表的征途上。

孙刘两家已是不死不休。

孙策也再无气力,多发一言。

他早该死了,只是心中仍旧放不下,仍留恋于人世,故苦苦支撑。

但现在,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只是慨然大笑,“吾已无言矣!”

言讫,瞑目而逝。

年止二十四岁。

孙氏江山大变,碧眼儿陡然上位。

孙策既死,孙权哭倒于床前,不能理事。

众人等了许久,才敢进来劝慰。

只有吴夫人最是年长,敢来劝说孙权,道:

“汝兄已逝,汝当挺起腰来,承父兄大业!”

听闻此话,孙权情绪才稍有平复。

程普进言道:

“今绝非哭时,宜一面治丧事,一面理军国大事。”

孙权乃收泪而出。

令孙静理会丧事,孙权出堂,受众文武谒贺。

众人皆知江东之事,经理未定,须要有人来主持大局。

人报周瑜已从鄱阳提兵回吴。

孙权乃谓众人道:

“公瑾已回,吾无忧矣。”

周瑜守御鄱阳,闻说孙策时日无多,星夜兼程赶回,只求再见其生面。

到底未能赶上,至吴郡时,孙策已亡。

周瑜到后,哭拜于孙策灵柩之前,痛不欲生。

吴夫人将孙策生前遗嘱,告知周瑜。

周瑜乃拜伏于地,举天立誓:

“瑜虽肝脑涂地,亦当为主公效犬马之力,继之以死!”

少顷,

孙权引周瑜来见,谓周瑜道:

“愿公勿忘先兄遗命。”

周瑜再顿首拜道:

“瑜此次赶回,正欲报先主公之殊遇,以为主公效死力也!”

孙权乃宽心,遵照孙策遗命,以兄礼事周瑜。

又问计于周瑜道:

“今承父兄之业,将何策以守之?”

周瑜答道:

“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

孙权便问周瑜有何人才举荐。

周瑜对答道:

“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有避难于扬州者。”

“本有诸多贤才,奈何多为刘备招去。”

说到这儿,孙权也没奈何。

毕竟人刘备是徐州牧,又是汉左将军,兼之已经稳固了徐州的基业。

又发出招贤令。

许多避乱于江东的徐州人,跑回徐州去,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今大事未定,宜当先抚山越治内,然后可外图。”

“瑜不才,恐负倚托之重,愿荐一人以辅将军。”

“由他抚镇山越,吴会两地内贼可定也。”

孙权忙问是何人。

周瑜答道:

“此人姓吕,名岱,乃徐州广陵人也。”

“早年亦是避乱于徐州,故而南渡江东,在此安家。”

“其已扎根数年,故未受刘备征辟,留在江东。”

在李翊的安排下,刘备成功召回了许多跑去扬州避乱的徐州人。

但这些人中,也有没能回去的。

比如吕岱。

与其他人避乱不同,吕岱避乱的时间要更早,是在他父辈时就已经迁到扬州了。

也就说吕岱籍贯虽在徐州,但生活习惯,文风习俗俱已从了扬州。

吕岱自己也以扬州人自居,早已在扬州成家立业,娶妻生子。

家中族人,亦在扬州有生计,有官员当。

自然回绝了徐州的征辟令。

此前周瑜过吴地时,发觉吕岱是一位将才。

便趁着此时新君继位,将之举荐给了孙权。

“今正是用人之际,主公何不拜其为将。”

“命之就地征募江南健儿,然后征讨山越?”

孙权大喜,即命人前往聘请吕岱。

这不单单是用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孙权新君上位,迫切需要扶植自己的嫡系将领。

程普等老将也好,陈武等新生代将领也好,俱是跟着其父其兄创业的。

包括周瑜在内,那也是其兄孙策留下来的。

孙策死前已经暗示孙权,要牢牢把握住权力。

那么孙权就必须得扶植自己的羽翼,以做“去孙策化”。

随后,周瑜又举荐了陆绩、陆逊、吕蒙、严畯等人才。

其中,陆绩、陆逊皆出身于吴郡陆氏大族。

陆绩橘子哥自不必多介绍。

须重点说的陆逊,他是陆绩的从子。

孙策虽然屠士族,但不代表他真的完全不笼络士族。

他只是把当地的“土著”士族给你屠了,然后我自己扶持士族上来。

就比方说这陆家,是孙策重点笼络的对象。

孙策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陆逊为妻。

当然因为年纪尚小,还未过门。

不过因为这姻亲关系,陆家已与孙家绑定在了一起。

这也算是汉末笼络豪族常见的手段。

至于吕蒙,乃汝南人。

他的姐夫邓当是孙策的部将,所以他其实一直都在孙氏麾下。

并且由于孙策搞出的授兵制度,吕蒙自己麾下也是有兵的。

且陈列赫然,颇多威严。

孙权上台后,最想做的就是把些统兵较少,又发挥不了多少作用的年轻将领检选出来。

然后把他们的部下加以调整合并,施之以恩惠。

自己便可用为将。

所以面对周瑜举荐的年轻将领,孙权喜出望外,纷纷用之。

周瑜又力荐陆逊,孙权乃从其言,召来见之。

原来陆逊竟是与自己年纪相仿之人,孙权更喜,与之谈论,知他果然少年英才。

乃对陆逊言道:

“袭马援对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今伯言投吾麾下,观吾如何?”

陆逊对答道:

“逊遍观孙氏兄弟,虽各才气秀达,然皆禄祚不终。”

“惟主公形貌奇伟,骨格非常,乃大贵之表。”

“今主公亲贤礼士,纳奇录异,世所罕有。”

“何愁天下英才不来投?”

孙权大喜,乃将陆逊请入内房,与之共饮。

至夜半时,同榻抵足而卧。

又于榻上,问计于陆逊道:

“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

“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

陆逊对答道:

“昔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

“今河南之地,曹操可比项羽,刘备可为光武。”

“主公又何以行桓、文之事耶?”

孙权一愣,万没想到陆逊会说这种话。

陆逊性格是比较直的,他说话其实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

之前夸赞孙权是他的真心话,现在说孙权不如曹刘也是他的真心话。

孙权真心实意向陆逊求教。

陆逊就把他的真实想法,坦诚告诉你。

只要有曹操、刘备在,你权哥想当齐桓公、周文王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这两人在江东北边儿,宛同烈日一般狠狠照住江南之地。

你的才能想比他二人是断不可能的。

好在此时孙权年少,还不是很自负,听得进意见。

面对陆逊的“实言相告”,孙权也坦然接受。

毕竟那哥俩都创业多少年了,都是老兵油子,官场老手。

他才几岁啊?

所以被陆逊指为不如曹操、刘备,孙权倒也没太伤自尊。

继续谦虚问道:

“先兄在时,付我以江东大事。”

“听君之言,我当如何守御?”

陆逊有条不紊地分析道:

“今社稷崩坏,王纲不存,群雄各自为政。”

“逊窃料汉室不可复兴矣。”

“曹操、刘备势大,不可卒除。”

“为主公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今趁北方多务,曹刘忙于袁氏之事。”

“可速速发兵,收取江夏,剿除黄祖,进伐刘表。”

“收并荆楚之地,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

“刘璋暗弱,可图巴蜀,收天府之土。”

“之后便可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

孙权大喜,翻身坐起,握住陆逊的手道:

“伯言之言,竟与公瑾教我之言略同。”

“君等皆劝我马上进兵江夏,剿除黄祖,收取荆楚之地。”

“只是想着居丧未及期年,不敢轻易动兵。”

陆逊正色言道:

“报仇雪恨,何待期年?”

孙权仍有所犹豫顾虑,道:

“今初掌大事,恐众将不服,不便调动。”

陆逊再劝:

“非也!今先君新丧,众将皆哀。”

“正好以讨贼报仇为名,发兵荆州。”

“一来,收取荆楚,壮大实力。”

“二来,树立威信,镇抚人心。”

“三来,报仇雪恨,安定宗室。”

“四来,示好曹刘,稳定外局。”

“此一举是四得也,主公又何必犹豫不决?”

陆逊所言,条条有理,字字珠玑。

尤其孙氏政局,托生于河南。

是曹刘所掌控的陈地朝廷,承认了孙氏在吴地的合法性。

目的就是为了引诱他向西攻取刘表。

曹刘的目的是什么?

一,当然是为了稳定后方局势,好安心对付袁绍。

二,孙刘两家内斗,不断消耗自身实力。

刘表坐镇荆州,兵精粮足,但权力不能集中。

孙氏将才颇多,个个能征善战,但地广人稀,军械钱粮甚少。

两家相斗,势力刚好怼一个平。

陆逊甚至敢断言,一旦他们两家,哪边呈现弱势的一方,河南方面肯定会拉他一把。

因为在解决完河北之事后,

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都希望看到一个疲惫不堪的江南、荆楚。

这样一来,不管北方是谁笑到最后。

他都能够不费吹灰之力,收取南方之地。

想出这个策略的人,一定是一个战术战略天才。

而且不论是吴地孙氏,还是荆州刘氏,都不得不往火坑里跳。

那么孙氏有没有应对办法呢?

当然有!

那就是像周瑜、陆逊说的那样,快速收取荆楚之地,然后进兵巴蜀。

总之,就是尽可能地壮大自身实力,以应对将来北方的胜利者。

河南希望看到荆楚与吴会两败俱伤。

要想破局,就必须得展现出足够的魄力与勇气,赌上全局,快速拿下荆楚!

孙权踌躇半晌之后,旋即眼神变得坚毅起来,执陆逊手道:

“……愿从君言!”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