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2章 合肥有我,便无敌!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52章 合肥有我,便无敌!

章武四年秋七月,濡须口战船如云。

孙权立于楼船之上,紫髯迎风而动。

江面千帆竞发,艨艟战舰首尾相连数十里,旌旗蔽空,鼓角震天。

孙权抬手示意,三军肃然。

“诸君!”

孙权按剑而立,声如洪钟:

“合肥弹丸之地,阻我王师久矣!”

“今以十万之众,当克淮南!”

“必胜!必胜!”

吴军传来山呼海啸的喊声。

大军正式从濡须口向合肥进发。

吴军想打到合肥,只有三条路可走。

一条是走荆州水路。

一条是走徐州水路。

还有一条,便是孙权现在走的淮南水路。

三条路都是水路,一方面是因为吴军水军强大,而步骑稍弱。

另一方面,还是出于成本考虑。

如果走陆路会带来大量的粮食消耗。

所以为了节省成本,吴军基本上只会走水路。

而三条水路中,合肥这条路基本上是吴军必走的。

因为荆州水路与徐州水路没办法直达中原。

而顺着濡须口走合肥,可以进入水域。

等于是连接到了整个中原之地,所以合肥水路优先级最高。

吴军算上正军、辅兵、民夫在内,共计十万大军正式往合肥进发。

合肥城头,残阳如血。

张辽扶垛西望,皖城方向烽烟未散。

铁甲下的拳头攥得咯咯作响,叹道:

“某日夜兼程,终究迟了一步……”

“将军不必自责。”

甘宁按剑上前,甲叶铿锵作响。

“皖城失守非战之罪,朱光太守以三千弱旅抗十万军。”

“力战而亡,不失汉臣气节。”

周泰忽然以手指向城南:

“快看!”

但见尘土蔽天,无数赤旗从濡须水方向涌来。

城楼守军骚动不安,有人失声惊呼:

“是……是吴军的主力!”

望着那如潮水一般的吴军人数,守城士兵无不轻咽了口口水。

“肃静!”

张辽一声暴喝,声震城垣,“各部曲长速报军员!”

半刻钟后,军司马捧着竹简急报:

“禀将军,城中现存守军六千二百人,加上将军带来的八百精锐……”

“共计是七千守军。”

为何如此重要的合肥重镇,加上张辽的部曲才七千人呢?

还是出于成本考虑。

刘备把淮南大量的人口迁至了长江流域附近。

按他的设想,合肥可以作为防范吴军的第一个重镇。

而背后的坚城寿春,则可以作为粮食囤积地。

合肥挡住吴军的第一波攻势,然后由寿春的淮南主力顺江而下支援。

如果连淮南军都顶不住了,再由中原军南下支援。

正如前面说的,合肥北上的淮河水域连接了中原之地。

它既方便了吴军攻打中原,也方便了中原部队支援淮南。

如此安排,便不用在边境驻守大量部曲。

从而极大减少军费开支。

所以这个安排,其实是非常合理的。

只不过眼下淮南主力都在荆州。

合肥守军,只能期望河南军过来支援。

但在支援赶到之前,就只能全靠他们自己想办法顶住吴军的攻势了。

“七千人。”张辽铁面如霜,“对阵十万人。”

一阵死寂中,一名护军突然出列,提议道:

“末将以为,当弃守合肥,退保寿春!”

“寿春乃是淮南第一坚城,城高池深,粮草丰沛。”

“退守至那里,吴军必不能克。”

“我等必然能够撑到河南军来援。”

“荒谬!”甘宁须发皆张,“未战先退,与逃卒何异?”

周泰亦摇头否决道:

“如今孙权大军将至,如若此时弃城,合肥百姓必不能走。”

“先前已失了皖城男女,若再失合肥男女给东吴。”

“则我等罪莫大焉。”

“万不能为此事也。”

周泰担心弃城,会导致合肥百姓落入吴军手里。

这倒不是他有多么爱护百姓,而是因为百姓是重要的人口资源。

事实上,三国诸侯基本上不缺土地,缺人口。

相互打仗,都是在抢人口。

所以孙权在打下皖城之后,第一时间便把那里的百姓给送到了江对面去。

张辽抬手止住众人的争执,从怀中取出一封火漆密信:

“某离颍川时,李相曾密授机宜。”

“教我于踌躇难决时一观,今吴军兵临城下。”

“事急,公等可与我共参。”

众将屏息。

帛书展开,但见十二字铁画银钩——

“张甘出战,周泰守城,护军勿与。”

意思就是,让张辽、甘宁出战,周泰守城。

其他人不得与战。

众人脸色煞白:

“这……李相爷这是要我等用七千破十万?”

“非也。”

张辽毕竟在河北跟随了李翊很多年,很快便理解了李翊的意思。

“兵法云:‘先人有夺人之心’。”

“吴军远来疲敝,尚未合围。”

“若趁今立足未稳,以精骑突袭,必能重挫吴军锐气。”

“到时侯再守城池,便不难了。”

张辽的理解,就是认为在我军人少,敌军人多的情况下。

应当先打一场胜仗,挫败敌人士气,提振我军士气。

这样一来,就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守城方的优势。

“然我军人少,贼军人多。”

“如若失利,只恐为贼所乘也。”

或有人担心说道。

张辽长笑:

“公等且想!待河南援军千里而至,合肥早成齑粉矣。”

“不如趁彼立营未稳,先挫其锋!”

环视诸将,“成败在此一举,诸君……可敢随某赌上性命?”

周泰抱拳道:

“某愿为将军效犬马之劳!”

甘宁拔剑割破袖袍,厉声道:

“大丈夫宁愿战死,不愿苟活!”

“善!”

张辽大喜,振甲而起。

“甘将军便随我一同出战,周将军便依照相爷指示,安心守城。

“遵命!”

很快,张辽便对合肥守将吩咐完毕。

各部将领都接到了自己的任务。

由于此时陈登不在,那么身为前将军的张辽自然成了他们的主帅。

甘宁、周泰也愿意听从他的命令。

是夜,合肥城内火光彻夜未熄。

张辽亲持牛耳尖刀,在帅帐前解剖全牛。

牛在古代是仅次于人口的重要资源。

它不仅能农耕中提供助力,还能在军队中极大的提振士气。

通常都是在要经历生死大战之时,才会宰牛犒军。

热血在寒夜里蒸腾如雾,八百死士列队静立,铁甲映着火光。

“诸君!”

张辽割下第一块腿肉掷入鼎中,“明日之战,十死无生。”

“愿随某赴死者,上前领胙!”

甘宁第一个踏出,剑尖挑肉入喉:

“某在长江杀人时,何曾皱过眉头!”

话落,又对身后死士们喊道:

“公等平日何尝能啖牛肉。”

“今要好肉,何以不向前食肉?”

话甫方落,众人纷纷上前吃肉。

大快朵颐,仰头痛饮美酒。

“报——!”

哨骑踉跄扑入,“孙权亲率中军抵近北门,距城不过三里!”

张辽一愣,问甘宁道:

“吾常年在北,对江南不熟。”

“这孙仲谋可是颇有勇略?”

“否则,其身为三军主帅,怎敢以身试险。”

“亲自带军到城下来?”

甘宁摇了摇头:

“孙权未曾领过兵,其兄孙伯符倒是颇有勇力。”

“陈征南对其兄赞不绝口,对孙权倒不怎么放在眼里。”

“这么说这孙权并无勇力?”

张辽眉梢一眼,旋即放声大笑:

“此真是天助我也!”

言罢,一脚踹翻酒坛,大喝:

“传令:马摘铃,人衔枚,开北侧偏门!”

晨光未破,雾气弥漫。

张辽身披重甲,手持长戟,立于门后。

身后,八百死士肃立,铁甲森然,目光如炬。

“开城门!”

随着张辽得一声大吼,八百勇士鱼贯出城。

城门轰然洞开,张辽一马当先。

长戟寒光闪烁,如猛虎出笼,直扑吴军大营!

果不出汉军将领的所料,吴军由于人多,并未第一时间对合肥完成合围之势。

且他们也没有想过,汉军人数那么少,会敢主动出击。

所以吴军上下,皆不以为备。

吴军前阵尚未列阵,忽闻马蹄声如雷。

抬眼望去,但见一骑如电,当先大将怒目圆睁。

长戟横扫,瞬间劈开数名吴兵。

“雁门张文远在此!谁敢挡我?!”

吴军大骇,前阵瞬间崩溃。

张辽纵马直入,长戟翻飞。

所过之处,血浪翻滚。

“拦住他!快拦住他!”

吴军偏将徐顾挺枪来刺,张辽冷笑一声,长戟一挑,徐顾连人带枪被劈成两半。

另一名裨将军陈启怒吼着挥刀冲来。

张辽侧身一闪,反手一戟,陈启头颅飞起,血溅三尺。

“张辽来也!挡我者死!”

八百铁骑紧随其后,如狂风骤雨,瞬间撕裂吴军防线,直逼中军。

此时,孙权正在麾盖下与吕范议事。

吕范忧心忡忡地说道:

“大王,您身为三军主帅,还是不要以身试险的好。”

“我军俱系于您一身。”

“万一您有个三长两短,则我军必然士气受振。”

在吕范看来,吴军人数众多。

攻下一个孤立无援的合肥城,那只是时间问题。

孙权作为三军统帅,根本就没有必要兵临城下,跑到最前线来。

出了事,大家还得瞻前顾后来保卫他。

孙权捋须大笑:

“先生何以小觑我也?”

“我自幼便随父兄征战,虽不曾亲临战场。”

“却也亲眼目睹,岂不知兵?”

孙权自接班以来,一直渴望建立一番功业。

虽然在抚定江东内部工作时,做的还算不错。

但一直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对外战绩。

这就导致他不好镇住手下那帮,跟着父兄创业多年的老将。

所以此役,孙权选择了亲征。

而对于这种大顺风局,那孙权当然要跑到最前线来威风一把。

一来提振军队士气,你们吴王都冲到最前头了,你们怎么能不冲?

二来也是向吴人证明,他孙权也是可以领军的。

这时,前方传令一阵骚动。

孙权抬眼望去,前军大乱。

但见一队铁骑如鬼魅般突入阵中,当先大将长戟染血,势不可挡。

“张……张辽?!”

孙权瞳孔骤缩,手中茶盏砰然落地。

“此……张辽乎?”

“大王快走!”

吕范急拔佩剑,厉声喝道,“亲卫军,护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