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18章 在教导太子这件事上,皇帝比先帝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18章 在教导太子这件事上,皇帝比先帝要强(今日一更)

武德殿中,诸王百官一起注视。

李象转过身看向身后群臣,来济想要说些什么,但稍微看了丹陛之上一眼,最后还是闭上了嘴。

其他百官这个时候,谁也不敢多说一句话。

李象一时间有些失望。

他回过神,看向御榻之上皇帝,想了想,认真的拱手道:“父皇,儿臣以为,今日辽州粮价应该为四钱七厘上下。”

太子一句话,群臣猛然惊愕的看着他。

太子怎么知道的那么清楚。

那可是远在三千里外的辽州啊!

李承乾平静的点头,说道:“先记下,等辽州今日粮价数字传回之后,再做计较。”

“臣领旨。”一旁的陆敦信肃然拱手。

长孙无忌站在群臣最上,他的身体微微侧向,看向了站在不远处的户部尚书薛仁方。

薛仁方注意到了长孙无忌的目光,他微不可查的轻轻点头。

太子回答是对的。

长孙无忌无声的松了口气。

薛仁方微微低头,这件事,皇帝其实在半个月前已经有过提示了,只要太子肯用心一些,对皇帝说过的话仔细琢磨,那么给出相对正确的答案并不难。

甚至只要错的不太离谱,皇帝甚至可以操纵辽州的粮价……当然,这种事情,皇帝不一定会做就是了。

但是朝中百官对于太子给出答案心中略微推测,就知道其实是大差不差的。

尤其是对于那些曾经有过常年地方认真经验的官员来说,这个问题更不是什么难题。

一时间,所有人看向太子的眼神中带起了一丝赞赏。

随即,他们又对皇帝感到钦佩。

皇帝提出的这个问题足见皇帝对百姓民生的重视,如此一来,天下诸王百官相继效仿,对天下稳定极为有利。

另外,皇帝这样教导太子。

将来太子也必然将是一位同样的仁君。

……

李承乾坐在丹陛上,将所有人的神色全部收在眼底,他平静的点点头,然后继续问道:“刘仁轨在安西大都护府任长史,同时检校江南都督府都督,朕想知道的是,今年一年,有多少艘船只抵达平穰州?”

有多少船只,关系到大唐对江南都督府的支持,关系到大唐和安东都护府之间的贸易往来。

关系到来年大唐对安东大都护府的支持。

这个数字是非常重要的。

“还是刚才之规,朕许你猜一个数字,只要差错在十艘左右,便算你过关。”李承乾平静的抬头。

“是!”李象神色凝重,声音微微颤抖。

“你们商量吧。”李承乾微微摆手,身体向后,淡定的坐在的御榻上。

李象转身看向来济,宇文仲方等人,然后低声开始商量起来。

这个问题,李承乾之前对李象没有任何的提醒。

而且这个问题,不像刚才的问题,只需要在一二三四五六七之间猜就是了,如今是这个数字,起码开头就是几百,而其中皇帝允许的错查只有十艘。

当然只要东宫对江南都督府有足够的了解,这个数字猜个大概,也是没有多少问题的。

但是他们有吗?

群臣站在两侧,看着议论纷纷的东宫诸臣,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就在这个时候,太子舍人苏干稍微靠近李象,在他耳边说了几句,李象眼前一亮,随即转身对着皇帝拱手道:“启禀父皇,今年抵达平穰州的船只数目,到今日是五百八十艘上下。”

“你不再想想了。”李承乾微微抬头。

李象闭上眼睛,想了想,拱手道:“回父皇,当是五百八十艘上下。”

“记下!”李承乾朝着陆敦信看了一眼,陆敦信立刻将相关的言语记了下上来。

李承乾转身看向李象,目光从来济和李延寿这两个东宫老臣身上扫过,然后才又继续问道:“今年从安东大都护府抵达登州,扬州和杭州的官船商船总数是多少?”

群臣不由得微微一愣,这不是刚才的那个数字吗?

但瞬间,群臣就安静了下来。

皇帝提问,哪有那么简单。

大唐每年有大量的船只前往安东都护府,同样也有大量的船只从安东都护府返回长安,同时有不少的船只毁在了大海上。

当然,这些年,大唐和安东之间的海道要通畅许多,损失不大。

但就仅仅是如此吗?

李象神色沉吟。

李承乾看了他一眼,怒眼冷声道:“你身后那么多人,不知道问吗?”

“是!”李象回神过来,对着李承乾有些羞愧的躬身,然后才又和身后的东宫诸臣开始商议了起来。

群臣都能够看的到,说的最多的还是苏干。

就在这个时候,李象转过身,对着李承乾拱手道:“回禀父皇,今年从安东大都护府到登州,扬州和杭州的船只数目,大概在七百艘左右。”

群臣不由得微微一愣,怎么一下子多了一百多艘。

朝中去安东的总共不到六百艘,怎么回来的就多了一百艘。

李承乾看向李象背后的苏干,点点头道:“朕倒是忘了,二郎刚从南方任职回来,对诸事了解颇多。”

苏干对着李承乾认真拱手,神色谨慎。

李承乾看向左右群臣,说道:“百济当年也是造船大国,归唐以来,也有大量的船只运送百济的草药,矿石和木材到东南一带贩卖……毕竟相比于大唐,安东诸地有太多深山老林没有开发了,高耸的老树也是有不少的。”

“是!”群臣微微躬身,眼神中闪过一阵凝思。

皇帝做事,从来不会随意去做的。

今日,虽然是在问政太子,但暗中带出来的,却也是在告诉群臣,在安东诸地,拥有大量的财富。

他们可以合法的去攫取这一部分的财富,加大对安东的经营,实际上也是在加强朝中对安东的统治。

朝中的官员,即便是寒门子弟,家中也相当富庶。

至于那些真正的黎庶,就连识字都不多,做官就更少了。

朝中对于官员家族做生意并没有太大的限制,不能以权谋私,不能贪赃枉法,很多东西在唐律中已经规定。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开国之初就已经定下的。

商人,及商人之子,不得参加科举,这一点是铁律。

……

“太子所言之数,虽然具体的数字,还需要从安东传回,但实际上大体是不差的。”李承乾看向李象。

“谢父皇!”李象还有东宫诸臣齐齐拱手。

“治理天下,首先必须要知道天下是什么样子,然后知道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李承乾微微抬头,说道:“地方州县,户曹,法曹,兵曹,功曹,仓曹,士曹,又有录事,司马,长史诸职,对应朝中三省六部,这并非五因。”

群臣齐齐躬身。

六部,六曹,这些是天下根基。

“朕让你多关注地方,就是因为一县之地你了解了,那么对一州之事就能深入了解,一州之事了解了,便可窥伺一道之地。”李承乾对着李象笑着点点头,说道:“等到你能将一道之地的内外一切了然于胸,朕便可以让你真正试着监国。”

真正监国,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是坐在那里,做个人形图章,而是实实在在的决断天下之事。

“儿臣领旨,多谢父皇。”李象这才认真拱手,眼底却没有多少的兴奋,只有战战兢兢的不安。

因为现在的他,勉强算是对一县有所了解,让他真正独自一个人去治理一县之地,恐怕也会弄的一团糟。

至于一州,那更不是容易的事情。

其他一道,还有天下,起码需要二三十年的历练。

还远的很。

“慢慢来吧。”李承乾点点头,然后看向另外一侧,神色平静的说道:“雍王。”

李厥赶紧站了出来,走到李象身侧拱手道:“父皇。”

“你如今检校燕然都护。”李承乾身体微微前倾,平静的说道:“今年诸事准备不及,朕就不问你了,但到了明年,燕然都护府诸事,朕也要问你了。”

“儿臣明白。”李厥背后不由得微微一紧。

“还有你们。”李承乾看向其他诸王,抬头道:“用不了几年,你们该成婚的就都会成婚,然后遥领地方职务,朕到时也会用此法考察你们。”

“臣等领旨!”诸王认真躬身,神色谨慎。

“什么时候,你们对于自己遥领之地了解清楚了,朕就会放你们真正到地方去任职。”李承乾重重的敲敲桌案,不客气的说道:“只有这样,你们去了地方,才不会坑害百姓。”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诸王凛然拱手。

李承乾点点头,说道:“若是考验能通过,朕也能放心,若是通不过的人,那么就永远留在长安洛阳,做一个不领任何职务的闲散王爷吧,朕就当养个废物。”

“是!”诸王心里瞬间一沉。

虽然说大家都是皇帝的儿子,都有继承皇位的机会,但是这么多年来,太子聪慧,诸事妥当,皇帝也从来没有过换太子的想法,诸般教导十分用心。

用今日之事上就能够看的出来,皇帝是在教太子怎么成为一个贤明之君。

他们的机会不大。

不大归不大,但也是有的。

若是按照以前,那么少不了会有一些人想要赖在长安不离开,然后等待机会。

现在,你留在长安可以,但是,你不领任何职司,这便等于你不会有任何培养自己势力的机会。

如果再贴上废物的标签,日子恐怕就真的不好过了。

李承乾抬头,看向李勣,说道:“英国公,你是太子少保,今日的事情,领东宫诸臣去复盘吧。”

“是!”李勣站出拱手。

李承乾看向东宫诸臣,说道:“今日你们辅佐太子还算有功,各赏赐丝绢五十匹。”

“多谢陛下!”诸臣立刻神色一喜,齐齐拱手。

李承乾重新看向李象,说道:“东宫诸卿多有优异之处,你要多多请教学习,勿要有自大之念,如此将来才会有更大的成就。”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李象再度认真的拱手。

“好了,就这样吧。”李承乾说着起身,离开武德殿。

群臣立刻拱手道:“恭送陛下!”

……

群臣行走在宫道上,虽然相互之间没有多说什么,但一个个神色满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