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舰队中央的唐文一捶桌子,整个人咬牙切齿:
他要举报帝国滥用超模武器aim120!
这个时候的aim120还是早期的a/b型射程不过70公里,但对于仅有aim9l的第三舰队就太难受了,只要被吊着距离就只能挨打。
昨天因为窒息流打法耗光了带英库存,联军战机中距弹有限不得不卷入狗斗。
但谁知道帝国那么有钱、运输机这么给力,转眼间就aim120包打一切了?
不过他也隐约知道帝国现在aim120年产量就有1800多枚,从研发成功到现在总计生产8000多枚,可动用库存起码5000枚以上。
只是没想到居然能短时间向带英调集2000枚,只能说30年后的帝国给唐文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
他倒也早就通过企业号推下海的残骸捞到了aim120,只是aim120不仅研发点费用高、对配套的飞机雷达也有要求。
要是把所有蚊蚋和隐身雨燕都淘汰换成先进战机,价格贵不说,而且根据新机制cd时间也会拉长很多,还不如等14.3版本进入现代科技树划算。
不过现在的麻烦并在于失败的400架机群大空袭,而是侦察机已经发现密密麻麻的战机正在扑向主力舰队。
出于驱逐舰被击沉的警觉,唐文把驱逐舰编队撒出去的24架蚊蚋扩散到250公里范围巡逻警戒,当发现大批飞机冲过来时就已经开始全力弹射蚊蚋和隐身雨燕。
联军战机几乎是满挂载飞不了1.5马赫以上高速,但他们只需要在70公里就能发射aim120,如此计算留给唐文的时间估计只有7分钟。
除齐柏林号以外,快速舰队剩下6艘战舰和慢速舰队10艘木质铁甲舰拥有共32个飞机弹射器,满打满算一起可出动224架蚊蚋和48架隐身雨燕共272架战机。
从声势浩大的400架战机编队撞上aim120墙覆灭来看,数量优势已经极大被aim120克制掉了。
在这关键的10分钟里,唐文大脑运转到极致用了1分半想出了办法:
慢速舰队有16艘“国王”木质铁甲舰和80艘雷击舰、护卫舰选配的是v1发射架,总共有192个v1弹射器!
由于唐文把v1放在和蚊蚋一样的侦察机位,其cd时长也仅有下限60秒。
v1最大速度600公里/时,最大飞行高度2000米。
指望空战不现实,但可以作为掩护!
将“珍贵”的战斗机藏在庞大的v1机群中,以此来干扰导弹路径!
不管有没有用,至少先做了再说,哪怕消耗些aim120也划算。
几乎是刚冒出想法的同时舰队就已经开始执行唐文的命令,刹那间就是192枚v1腾空而起,1分钟后又是192枚。
这些v1因为速度较慢,全部往联军战机方向飞去并同时依靠简单的方向舵排列成立体的箱式阵型,以便让战斗机在其中穿插隐藏!
而为了先行拦截f15,第一批起飞的8架隐身雨燕(空优挂载)立即全速飞行,朝着机群迎面飞行。
……
“让我们把狗娘养的怪物都送下海去吧,在这些该死的蚊蚋继续弹射前将他们的母舰击沉!”
北艾尔兰海域,1架e2和1架e3b挤在一起指引着机群攻击。
协调数上百架飞机攻击可是个大活,在怀恩的引导下80架空优机群归e3b指挥,48架反舰集群则由e2b负责。
当e2b引导击落警戒的蚊蚋时立刻发现了当前的状况:
此时第三舰队所在空域仅有零零散散十几架蚊蚋,率先顶出去的f15只需要飞跃200多公里就能发射导弹,就算蚊蚋全被弹射出来也肯定来不及!
为了抓住这个珍贵的空档,出击的36架f15拉升到阻力更小的10000米高空,打开加力以1.5马赫速度飞行。
在8+6的满挂载下这就是空气动力学允许的极限,有极大挂架脱落的风险同时油耗极高,但好处也巨大:
6分钟,只需要6分钟就能飞进aim120的射程!
就算第三舰队蚊蚋再怎么多,也不可能弹射出来碾压优势的飞机吧!
与此同时,本来在海岸线徘徊的23架轰炸机也即刻前压,b1b只需要8分钟就能抵达鱼叉射程,b52慢一些需要10分钟,但456枚鱼叉已经饥渴难耐!
……
e3b先是看到了40个目标升空,忐忑的等待1分钟后又有32架升空,过了半分钟才又有8架升空,让上面的雷达官松了口气。
还好,按这个速度机群是能够处理过来……
“上帝啊!”
一声惊叫打断了雷达官,随即他看向屏幕的时候也顿时不敢相信自己眼睛:
哪里又来了接近两百个个目标!
由于数量太多,以至于计算机再次出现了卡顿!
这一批目标的雷达特征和蚊蚋、隐身雨燕又有所不同,不过却在1分钟再次同时出现了两百个!
新出现的目标速度不高只有五六百公里,但数量却是夸张到了极致,以至于2d的雷达屏幕上巨量目标组成了大片阴影,直接遮蔽了第三舰队。
这个可怕的发现等发回奥尔德格罗夫基地时,第一批36架f15已经抵达了aim120射程,他们的雷达自然也被空中数不清的目标吓了一跳!
6分钟,此时空中已经有了204架蚊蚋、40架雨燕,以及足足768枚v1总共1012个目标!
这是什么概念?除去刚刚弹射还没来得及爬升的232架飞机,剩余780架飞机此时正拥挤在纵向30公里长、宽20公里、5千米到2千米里高度的立体空间内。
密密麻麻的战斗机按照300到500米高度间距分为三层的方阵,平均每架战斗机前后距离500米到1000米,并且稍稍错位并非规则完全对齐,形成了蔓延20多公里密不透风的箱式阵型。
最前最外围的是v1导弹,其中的蚊蚋和隐身雨燕则依靠惊人的机动性在堪称“机挤机”、狭窄到相当于人员肩并肩的空间里不断转移位置。
f15装备的apg70多普雷雷达仅仅能显示24个目标,计算机面对如此恐怖的数量倒是没宕机——而是直接忽略掉了97%的目标,仅显示最前方认为“最重要”的24个优先目标。
如果要改变目标,则需要飞行员手动选择。
这一点他们并不陌生,但却并不知道新出现的700多个目标是什么,是不是吸引火力的诱饵。
可就算是诱饵,哪里又有时间一点点区分?
别说人了,极致的数量下导弹的雷达也说不得出错。
第一次面对这种情况的f15也是傻了眼,但绝对没人敢硬冲上千架“战斗机”,只得按照出击前的规定将288枚aim120甩出去后就立刻掉头!
不掉头不行,还有8架隐身雨燕已经开启火箭推进器要追杀他们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