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趁热打铁再上一疏
大明九卿衙门的权力是在不停变化的。
任何熟悉官场运作的人都明白,影响部门权力的因素很多,绝对不是《大明会典》上规定了什么就是什么的。
衙门主官的能力高低,历史演化的进程。
最有名的就是大明三法司的地位变迁了。
明初的时候,大理寺曾经一度压制刑部,成为司法中枢。
紧接着都察院开始崛起,掌握了案件的审核权力,并通过巡抚巡案系统,掌控了地方上的司法权。
到了如今,刑部又占据上风,通过控制司法解释和案件复核的权利,成为权力最大的法司部门。
而有的皇帝比较喜欢使用锦衣卫镇抚司来处理案件,所以有时候都察院还会被排除在三法司外,在武宗朝三法司就是刑部、大理寺、锦衣卫。
而通政司是属于那种祖上阔过,那是一直萎靡到现在的衙门。
祖上阔过,是指在朱元璋的时期,那时候朱元璋鼓励百姓告状,通政司负责受理这些案件,朱元璋也通过这个方法,惩办了不少地方上的贪官。
但是继任的皇帝,对于审理这种越级告状没有兴趣,通政司的就失去了信访督查权,变成了九卿衙门中的跑腿部门。
可从李一元这位前通政使开始,事态逐渐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职能上,朝廷补贴驿站的开支,通政司逐步掌控了驿站的控制权,南北二京的驿站网络,现在都掌握在通政司的手里。
苏泽奏请建设的“西北军情快驿”,“漕运快驿”和“海驿”,这三条新的驿路体系,也都是朝廷拨款,如今也掌握在通政司手里。
此外京师周围的民驿,也是通政使运营,这些民驿的结存虽然要上缴户部,但是通政司手里多了一笔“活钱”。
最让杨思忠惊讶的,是苏泽真的让兵部弄出了快船。
这是一种奇怪形状的船,细长船体,尖锐的船首,还有高桅多帆的结构,这种快船被苏泽命名为“飞剪船”,被运用于沿海港口之间的消息传递。
这种快船的航行速度极快,可以迅速往来于沿海几个港口城市。
这艘船试航之后,就被市舶司订下,用来在沿海各市舶司之间传递银票底本。
只可惜工部那边说,这种飞剪船的建造还有几个技术难点,尖锐的空心船首需要最熟练的工匠才能制造,而风帆材料更是大问题,现有的织物强度不够,工部尝试了很多材料,最后使用了丝绸和麻的混合织物,但是成本居高不下。
但是最大的问题,还是能操纵这种高速帆船的船员紧缺。
近海高速航行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需要船长对于近海的海况十分了解。
如果航行到深海,那就要对海图更熟悉,还要能熟练使用各种导航定位技术。
登莱海务教习所最优秀的学员,才能出任飞剪船的船员,这也制约了这种船的发展。
但是在苏泽这份奏疏中,就提出了要给通政司配备飞剪船,他写道:
“然沿海万里,商旅辐辏、军情孔急,现有驿传路径迂回,陆路崎岖,水路经运河辗转,公文往复动辄经月,每遇海疆警讯或市舶急务,恐遗缓误机宜。”
“请于东南沿海通衢要港,如宁波、泉州、广州等处,各增设通政司经历所一属。责成该属专掌飞剪船调遣,于诸港口间接递往来文书。凡关海防军情、市舶急件、重大灾异及圣谕钦件等紧要消息,皆可籍此‘海驿’飞传。”
而苏泽奏疏的后半段,则是请求朝廷按照朝鲜的“前例”,在南洋吕宋设立通政署,联络当地的汉人,搜罗南洋诸国的消息,加强和南洋各藩属国之间的联络。
通政使杨思忠合上了苏泽的奏疏。
这就是通政司权力变化的原因。
以往的通政使,不过是比六科更早的读到群臣奏疏,实际上就是递送公文的机关。
通政司在大明这个以公文处理国务的王朝是很重要的,但是重要并不代表有权利。
而现在的通政司,是一个涵盖了大明几条主要驿站网络,要在全国各地建立经历所,传递全国情报的衙门。
这也就意味着通政司将会成为大明情报上传下达的枢纽。
使用飞剪船,南京的消息从上海县的码头出发,直接航行到直沽的码头,再通过直沽和京师间运河边的石板路快马传递系统,最短十五天时间就能送到京师。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飞速。
不仅仅是南京,广州的消息也可以通过海驿急递,一个月内京师就能拿到广州的公文。
此外还有海外消息。
冯学颜派驻朝鲜之后,朝鲜通政署迅速开展工作,梳理了朝鲜国内的消息,每半个月都发一份简报来京师,现在大明皇帝对朝鲜的动态,甚至要比朝鲜国主都要清楚。
除此之外,冯学颜为了能尽快立功回朝,还在朝鲜搜罗有关倭国的消息,也形成专案发回京师。
如果按照苏泽的奏疏,再设立南洋通政署,日后南洋的情报也能被通政司掌握。
这些通政经历所,日后要分布在沿海城市、西北军情节点、辽东棱堡、西南要道上,还要分布于海外。
在官场上,比别人知道更快更早就是权力。
杨思忠明白这一点,通政司的权力正在逐步膨胀。
前提是苏泽这份奏疏能够执行。
杨思忠轻扣指节,但是这份奏疏的阻力不在外廷,而是在内廷。
——
——【模拟开始】——
《快船海递公文并请设南洋通政署疏》当日送到内阁,内阁全体赞同你的奏疏,奏疏被送到了内廷。
司礼监使绊子,让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点:340点】
【是否使用100点威望值,强行通过奏疏?】
“是。”
【100点威望值已经扣除,剩余威望值:240点。】
苏泽看着模拟的结果,这次是司礼监阻扰自己的奏疏。
仔细一想,好像还真是,这份奏疏等于让通政司成了皇帝的耳目。
而皇帝原本的耳目是谁?
东厂和锦衣卫。
很显然,司礼监看出了这一点,所以要阻挠奏疏实施。
好家伙,自己这些日子都忙着和外廷斗智斗勇,都忘记了内廷了。
也对,对于太监来说,他们的权利来自于皇帝的信任。
如果连消息渠道都被外廷垄断,那内廷就更没有话语权了。
司礼监三巨头只是低调,不和外朝争权,但不代表他们就是软弱可欺,甘愿让出手里最重要权力的。
看来自己还是思虑不够周全。
苏泽越发觉得要推动变革的难处,这是自己有金手指查漏补缺的,如果没有,可能一条利国利民的政策,不知不觉中就得罪了不少人。
京师这么多势力,但凡跳出来几个阻拦,事情就办不成了。
改革难啊!
苏泽也明白了,为什么改革先驱都要先立威,然后再用近乎于矫枉过正的方式推动改革。
如果不这么做,怕是连第一步都迈不过去。
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只用了100威望点?——
杨思忠拿着内阁票拟过的苏泽奏疏,来到了司礼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